正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讓上海再度成為全球矚目的“世界會客廳”。如何更好地理解進博會?11月6日,上海市委黨校開放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鄒磊做客學習讀書會,以“全球大變局下的第三屆進博會”為主題,分析如何更好地發揮進博會的溢出效應,讓進博會越辦越好。
鄒磊表示,進博會既是舉辦國家展、企業展、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的國際展會,又是國際採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的合作平台,也是中國主動開放市場、持續擴大進口的政策宣示。
“2018年至今,世界經濟持續低迷,而疫情令世界經濟雪上加霜。中國舉辦進博會擴大進口,向世界分享中國市場機遇。進博會與‘一帶一路’、亞投行、中歐班列是我們為促進世界經濟復甦提供的中國方案。”鄒磊認為,全球疫情背景下舉辦第三屆進博會具有特殊意義。首先,穩定預期,為世界經濟注入信心與動能;其次,做大增量,擴大全球總需求和貿易規模;再次,促進發展,推動包容普惠的經濟全球化;最後,引領潮流,探討世界經濟前沿焦點議題。
中國已經和即將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頭號買家,龐大的中國內需消費市場為各國優質商品提供了大顯身手的舞台,日益改變着這些國家過去以歐美為主要目的地的貿易路徑。鄒磊以智利車釐子、日本工業機器人、西班牙火腿肉等生動案例説明了中國市場崛起帶來的外部效應。
“我們應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鄒磊表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世界市場”,內需消費市場正不斷崛起,要求更高效地運用全球資源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進一步發揮進博會投資促進、消費升級、產業升級、開放升級、貿易升級、影響力升級等各方面的促進作用,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具體來説,進博會對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有如下意義:從以輸出‘中國製造’為主,向實施更積極的進口政策、促進進出口平衡發展轉變;‘引進來’工作從以吸引外商來華投資為主,向引進外資和擴大進口聯動轉變;‘走出去’工作從以開拓海外市場為主,向兼顧海外市場和本國市場需求轉變;進口的形式從以貨物貿易為主,向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協調發展轉變;進口的目的從以滿足工業生產為主,向同時滿足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轉變;進口的對象從以發達國家和原材料出口國為主,向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並重轉變;傳統的‘兩頭在外’(原料和市場在海外,生產在國內)模式正在發生快速重構,新的‘兩頭在外’(原料和生產在海外,市場在國內)形態將越發常見;‘在中國製造’和‘為中國製造’、‘賣全球’和‘買全球’將同步發生、同等重要。”鄒磊説。
活動最後,鄒磊就如何更好發揮進博會的溢出效應分享了自己的五點思考與建議。第一,優化“十四五”時期進博會的辦展方式;第二,建立國際化市場化的招商招展辦展機制;第三,建立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的長效運作機制;第四,放大進博會作為資源集散平台溢出效應;第五,更好實現進博會與其他國家戰略的聯動。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