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財政司司長:香港三大機遇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上週在北京閉幕,會議不僅對中國“十四五”規劃作出了部署,還提出了2035年的遠景目標。正面臨着經濟負增長壓力的香港,該如何抓住新的國家規劃,融入到國家發展大局,又該如何鞏固自身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所長。今天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將對話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中新社記者: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我們回顧當時的港澳專章,曾經特別提到了要“深化內地與港澳的合作”,要“支持提升港澳的經濟競爭力”。當時有很多評論文章裏面都説,香港面臨着重大的機遇。我們如今回顧一下這五年,您認為香港在其中把握住了哪些機會,又為香港自己的發展,帶來了一些什麼樣的變化?
陳茂波:“十三五”規劃裏邊,其中一點是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這方面,過去五年,我們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這要感謝中央給我們的支持。
舉個例子,在金融市場這方面,2015年的時候,在這邊上市的內地企業大概900多家,現在已經到了大概1300家。市值當時大概是15萬億(港元),現在已經增加到超過33萬億(港元)市值。股票市場的成交量,每天當時大概70%左右跟內地有關的企業成交,現在是超過80%。市值當時大概是60%多,現在也接近80%左右。可以説,由於內地的政策支持,內地企業走向國際,來香港投資融資,把我們的股票市場推上另外一個台階。
中新社記者:但今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我們看到因為疫情的關係,挑戰變得更大了,香港各行各業可以説,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擊。我們回顧當年“非典”的時候,經濟能夠快速地復甦,和當年中央政府推出了內地居民港澳個人遊和簽署了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大禮包有很大的關係。今年情況截然不同,疫情持續的時間很長,入境旅客很少。在這種情況下,香港這次想要儘快復甦經濟的話,法寶在哪裏,有什麼應對措施?
陳茂波:2003年SARS的時候,其實是我們從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然後到美國的科網股爆破,然後到SARS,經濟是往下走了一段時間。當時是很困難的,房價也掉了很多,失業率也很高,房價掉了60%以上,失業率超過8%,是很困難。那個時候國家給我們政策支持,自由行、CEPA,所以在谷底我們反彈得很快。新冠肺炎疫情往後的經濟恢復,我們估計可能經濟復甦,跟以前比較,不一定能像過往有V型反彈。這一次可能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一些。
不過我們也不要給短期的、眼前的困難遮蔽了我們看中長線機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對香港來説很重要。我們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經濟體,人均GDP已經(超過)46000美元,是一個很高的水平,人口700多萬。但是,一個比較小的市場發展到這個階段,要往上到另外一個台階,粵港澳大灣區對於我們(來説),一方面是一個大的市場,(香港可以)通過大灣區扣進內地的內循環。另外一方面,在產業方面,我們做得很好的是金融、房地產,我們往後如果能跟深圳、廣州,跟其他的兄弟城市,在創科、先進製造業方面可以互相促進的話,這也給我們另外一個台階。所以儘管短期經濟恢復需要一段時間,不過從中長線來説還是比較樂觀。
國家在內外循環、相互促進這個角度,也提出改革開放這個國家發展戰略是堅持不變的,是在一個更高的水平上雙向的開放。那這樣的話,我們作為國家的一個重要的跟國際(接軌)的門户、橋樑,往後我們在這方面的角色還是很重要,也給我們提供另外發展的機遇。
中新社記者:我們注意到,今年特區政府似乎也調整了花錢的風格,派出了多輪防疫抗疫基金,也首次給全民派發了1萬元。那您在預算案中預告過,未來幾年的經營賬目,或許都將錄得赤字。特區政府是否已經準備好了,去應對長期的財政赤字的問題?
陳茂波:我們看了一下,未來五年總的來説,每一年都有赤字,但是赤字金額不很大,大概100多億到200億到300億左右。我們一年的總開支超過6000個億,所以在整個佈局裏邊,還算是比較平衡的預算,尤其是考慮到國際環境這麼複雜,我們面對經濟下行的情況。所以現在估計,到明年3月底,我們還有大概8000多億的財政儲備,這個水平,大概是我們一年(左右),12到13個月的開支,還算比較穩健。
往後,一方面,我們要繼續投資(重要基建),尤其是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政府的投資是重要的。另外一方面,經常性開支,我們要進入一個整固期,不能隨便增加。
在收入方面,我們也做了一些研究。現在國際上在税務方面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一些競爭。所以,在這方面,我們會注意,如果能增加收入,也不影響我們的競爭力的話,這方面我們會積極考慮。現在,在這方面言之尚早,不是説有一個馬上要做的計劃。社會需要有一定的討論,要審慎從事。
中新社記者:但是我們也注意到,近期社會上有諸多不同的持份者,都跟特區政府提出了訴求,希望能動用財政儲備去幫助社會渡過難關。但是維護金融安全,就必須維持財政的穩健,您是如何來平衡這兩者的?
陳茂波:香港在“一國兩制”這個獨特安排下,有一個很獨特的情況,也是歷史的原因,就是港幣跟美元是掛鈎的。這個“掛鈎”,對金融穩定很重要,對安定社會民心也很重要。《基本法》第107條就提到,我們要收支平衡,避免出現赤字。同時,開支增長要跟經濟增長相匹配,這是一方面,是財政紀律方面的要求。
另外一方面,《基本法》從111條到113條也提到,港元要保持自由兑換,不實施外匯管制,資金自由進出。我們發行港幣的時候,需要有100%的儲備支持。所以可以説,聯繫匯率制度,有一定的設計,這個設計保證了金融的穩定,但同時也限制了一些空間,比方説,香港可以説沒有貨幣政策的空間。利率基本上由於跟美元掛鈎,也跟美元的利率掛鈎,也不能隨便發行債務,不能隨便增加貨幣供應。
因此財政政策、財政儲備對我們來説就很重要,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剛才我説,在經濟下行、外圍環境困難的時候,一方面我們要幫助老百姓,我們要支持經濟發展,錢的話,應該用還是要用。同時,要審慎從事,要小心用。
舉個例子,去年出現社會事件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大家擔心會不會資金流出,令香港的金融穩定出現問題。前陣子美國所謂“制裁”,在坊間有很多不同的猜測,會不會造成金融穩定的問題。回頭看過來,我們的金融市場非常穩定。所以,有一定的財政紀律,保持一定的財政儲備,以至於我們能保持金融穩定是很重要的。這中間,我們做的時候要小心平衡。
中新社記者:我們看到近期香港也有很多可喜的現象,像今年7月份你曾説,自4月以來, 3個月內有超過1000億(港元)的資金流入香港。10月底,香港銀行體系總結餘的數字是2016年以來的新高。未來還會有一大波的優質企業會來香港上市。您認為這透露出什麼樣的信號呢?
陳茂波:這很有興趣,這也表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匯率穩定、資金自由進出是很重要的核心競爭力。4月份開始到現在,流進來3000多億港幣。所以我們銀行結餘現在4000多億,很高。
曾經也有一些朋友問:錢進來這麼多,是不是準備到時候一起走出去,衝擊聯繫匯率?到時候金融穩定會不會出問題?也有這些猜測和擔心。
我可以跟大家説,這些錢進來,我們給他港幣,我們拿了美元,我們還是投放在美元資產,我們隨時做好準備。你進來隨便進來,你要走隨便走,都能給你兑換,也不會對我們的金融穩定造成影響。
最近這半年,有不少內地在境外上市的企業回來香港二次上市,是對我們股票市場的信心一票,很重要。我們也看了一下,要排隊過來的還不少。中間有一些規模比較大,所以也吸引很多老百姓的興趣。這個過程裏邊,流進來的資金,社會動起來的資金也不少。我們都很小心在監督,沒有看見什麼特殊的情況。這也表示我們金融系統的運轉還是有序,很暢順。
中新社記者:那我們能不能這樣理解,在國際疫情肆虐的情況下,資金持續地在流入香港,可不可以説明,國際資本對港元,甚至是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肯定?
陳茂波:對我們金融體系、金融系統是非常有信心。這也是用行動打破了之前的一些猜測,説是國安立法、美國所謂的對香港“制裁”,會不會對我們金融中心地位造成影響。這些國際資金,哪裏有機會,哪裏有前途,生意好、能賺錢,他就來。
所以在這方面最重要還是,一方面,用好國家給我們的發展機遇,發展我們的金融中心。同時,在監控方面要不斷警醒,不斷動態的、長時間的、跨界別,跨界別就是説,銀行體系、股票市場、外匯市場聯動式的全天候觀測監督。這個工作如果我們做得好的話,就可以在一個比較穩的情況下,利用好這些資金。
中新社記者:我們也看到,內地經濟現在正在迅速復甦,中央也提出了“雙循環”經濟的新發展格局。那麼您覺得,內地經濟的復甦,會給香港帶來哪些新的機遇?
陳茂波:內地經濟迅速復甦對我們的幫助,在第三季度就看得出來。第三季度,內地經濟增長大概4.9%,但是出口增長了很多,這帶動了香港的進出口在第三季度恢復增長。9月份,我們出口增加更厲害。所以可以説,內地經濟復甦對我們有立竿見影的影響。
外貿以外,我們希望能在內循環這一塊把握機遇。
因為國家推動內循環這一塊,對我們香港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機遇。一方面,國家要增加內需,除了量以外,還有提升內需內涵。對香港來説,我們就鼓勵港商,一些優質產品外銷以外,要多花精神開拓內地的市場。另外一方面,由於內需需求這麼大,港商在貿易方面拿到境外的優質產品,怎麼做好分銷的渠道,這對我們來説是一個機遇。
中新社記者:上週在北京閉幕的五中全會上,對於中國“十四五”規劃作出了部署,還提出了2035年的遠景目標。您從這其中看到了哪些新的機遇,例如香港將怎麼融進去,怎麼參與其中,以及會在其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陳茂波:五中全會公佈的( “十四五”規劃),在經濟方面,其實三個重點:一個是內需;另外一個是創新跟科技;然後第三方面,是在一個更高水平,雙向改革開放。
內需這塊,香港通過大灣區扣進內循環,港商有很大的發展機遇。
外循環方面,香港這個獨特的角色會繼續發揮作用。金融市場是一塊,我們看了一下,在今年3月底,境外投資者投資內地A股,有70%是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全世界的投資,往後都會增加在內地投資的比重。這個增加的過程裏,香港就能發揮作用。
吸引一些境外人才、科技人才、創科機構、創科企業來到香港落户,用好跟深圳之間的鄰近關係,我覺得在這方面,我們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中新社記者:所以您覺得,內外環境條件綜合來看,香港的未來,您預計會是什麼樣的前景?
陳茂波:我覺得,往後除了金融產業,金融服務業以外,創新科技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從貿易、航運來説,香港的空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作為大灣區國際航空樞紐,疫情以前,每天在香港出發的航線,超過1000個航班出去,到境外大概200多個航站。貨運方面,我們大概一年處理460萬公噸,全球第一。客量方面,我們曾經處理超過7000萬,全球第四。我們現在在做(機場)三跑,做完以後,一年可以處理的人流大概超過1個億,貨運超過900萬噸。在發展第三方物流業、高增值物流業方面,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是我們作為大灣區國際航空樞紐可以發揮的另外一個長處。
第三方面,是推動兩地人民往來。因為“十三五”(期間),幾個重要的跨境基建落成,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蓮塘/香園圍公路。所以一小時生活圈已經建立了,三小時以內,基本上覆蓋了整個珠三角,這對兩地人民往來很方便。香港市民、香港年輕人如果有興趣到大灣區發展、生活的話,就會更便捷。所以,這也不單純是經濟了,是社會、民生。所以我是感到很樂觀。
中新社記者:好,謝謝您!
陳茂波:謝謝
1998年金融風暴,2003年“非典”來襲,無論何種困境,香港總能轉危為機。如今,面臨內外環境的諸多不確定性,香港的下一步至關重要。我們相信,憑藉“一國兩制”的優勢,藉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東風,香港定能很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也會保持自身的優勢,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中新社記者李越報道,感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