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之年”GDP破百萬億元,中國經濟持續復甦動力何在?
新京報訊(記者 姜慧梓)2020年全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於1月18日揭曉。在同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國內外環境和疫情衝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已經完成且好於預期,預計將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2020年,我國GDP達到101.6萬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元大關。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如期實現。“三駕馬車”中,出口規模遠超預期創下歷史新高;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消費恢復不及預期,年內未能“回正”。
站上2021,“十四五”規劃開始落地,“新發展格局”序幕已啓,一系列政策紅利逐步釋放,中國經濟迴歸前景明朗,但仍有問題待解。
中國經濟進一步復甦的動力在哪裏?低基數前提下出現的高增長如何反映中國經濟真實水平?全球疫情留給中國的“窗口期”還有多久?疫苗會否帶來全球經濟復甦的拐點?
“十四五”開局年,中國經濟前景如何?
初步核算,2020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0159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我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
寧吉喆表示,面對嚴峻複雜的國內外環境和疫情衝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已經完成且好於預期,預計將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談到2021年的經濟形勢,寧吉喆表示,支撐經濟穩定恢復的有利因素較多,我國經濟有基礎也有條件延續穩健復甦態勢。雖然當前疫情防控“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仍然較大,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而且正在顯現。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需要繼續努力。
考慮到2020年GDP增速(2.3%)較低,業界普遍預測,2021年中國GDP增速或將達到8%以上。
植信投資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三重深層因素將支撐中國經濟穩步復甦。首先,十四五規劃開局,將釋放明顯的政策紅利以保證五年規劃順利開頭。其次,2021年我國將迎來新一輪庫存週期,由“被動去庫”邁向“主動補庫”,屆時量價齊升帶動企業盈利改善,預計該輪週期將持續7-17個月。此外,2021年美元大概率走弱,弱美元下全球貿易通常會趨於擴張,推動全球經濟回暖。
“經驗顯示,五年規劃的第一年通常GDP增速是不低的,比如十三五規劃第一年的2016年,GDP增速達到6.8%。”連平表示。
“三駕馬車”兩正一負,誰將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復甦?
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確立,將帶動內外需共同推動中國經濟迴歸正軌。
外需方面,2020年我國出口表現明顯好於預期,出口規模創下歷史新高。據經合組織數據,2020年底,中國出口商品佔全球份額可能超過20%,比近3年的平均水平上升6個多百分點。
連平認為,隨着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和RCEP簽署生效,中國進出口整體環境可能邊際改善。考慮到2020年基數“前低後高”,2021年出口或將呈現“先揚後穩”的走勢,進口總體呈現較快修復態勢。儘管如此,明年仍然存在病毒變異以及疫苗效果不及預期等風險因素,或對全球復甦以及供給能力恢復造成一定影響。
內需方面,2020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從三大投資領域來看,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成為穩定投資引擎的主動力,分別增長7.0%和0.9%,製造業恢復相對緩慢,投資下降2.2%。
不過,業界普遍預測,2021年的投資可能轉向,製造業投資將成新引擎。連平分析,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分別排在了明年重點任務的前兩位,表明製造業在2021年的重要地位。
特別是高技術產業,2020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6%,快於全部投資7.7個百分點。連平認為,2021年,高新技術投資將成為拉動製造業投資甚或是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動力,也將是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在全年國民經濟數據中,消費是唯一仍然為負的指標。雖然從2020年二季度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持續恢復,但增速低於市場預期,消費遠未恢復至正常水平。2020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萎縮3.9%。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餘淼傑認為,“雙循環”短期仍然要靠出口,2021年出口將是支撐國內經濟復甦的首位因素。長期來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挖掘內需潛力將起到關鍵作用。
消費修復不及預期,“雙循環”如何破題?
作為全年數據中唯一仍然為負的指標,消費成為發佈會上提及次數最多的話題,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3.9%,疫情之下消費的恢復不及預期。
寧吉喆表示,從全年看消費仍然是負增長,但是三四季度已經轉正,特別是四季度增速達到了4.6%,已經開始接近前幾年的正常水平。其中,12月份略有一些波動,主要是受到部分地區疫情反彈的影響。
對2021年的消費形勢,寧吉喆表示,從大勢來看,大部分地方生產生活正常運轉,疫情對經濟運行的影響總體可控。我國消費在生產供給不斷增強的同時,能夠發揮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業界和學界則普遍預測,2021年消費有望加快恢復。同時要看到,作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擴大消費仍然面臨着就業、收入等問題需要破解。
連平認為,收入增長是促進消費的首要因素。2020年二季度以來,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修復,並在三季度實現累計同比增速轉正,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隨之回穩。預計2021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會進一步提高。同時,就業改善也會增加收入並提振消費信心。
餘淼傑建議,一方面,通過穩健的貨幣政策支持中小微企業在後疫情時代平穩發展,從而保住就業;另一方面,通過減税降費,使税後可支配收入穩步提升,提高居民消費能力。
他表示,中國經濟已經走出了最艱難的時刻,2021年國內消費有望加快修復,並且內需的增長或許不太需要消費券等刺激手段的助推,而是通過內在動力來實現。
“內在動力”從何而來?寧吉喆在發佈會上表示,我國有14億人口和4億多中等收入羣體,擁有全球最具成長性的內需市場,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是明顯的,隨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調整升級將拉動產業結構、投資結構和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為經濟持續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無論外部環境如何,廣闊的國內市場都是我們發展的立足之地和迴旋空間。”寧吉喆説。
如何判斷中國經濟是否回到常態水平?
業界對於2021年超過8%的增速預期是以2020年較低的增長率作為基數,是疫情下的一次“非正常”的高增速。中國經濟好不好該以何為參照?如何判斷經濟是否回到常態化水平?
餘淼傑認為,剔除疫情影響,中國經濟應該保持在5.5%-6%的增速水平,2020年GDP同比增長2.3%,2021年如果達到8%以上,那麼兩年複合平均增長速度基本符合上述區間。
財信研究院在其近期發佈的宏觀策略報告中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並將央行2019年發佈的《中國潛在產出的綜合測算及其政策含義》中“2021年國內潛在經濟增速水平在5.7%左右”作為參考標準,若兩年平均增速高於或略低於潛在經濟增速,均可視為經濟已恢復至常態水平。
連平也認為,剔除掉低基數效應後,經濟增速能否達到疫前常態水平才是判斷經濟好與不好的關鍵。總的來説,目前已經比較接近潛在的增長水平。當然,具體到個別指標,有的好一些,有的像消費則還是差一點。
長期來看,我國經濟會保持怎樣的增速?
連平認為,我國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其背後暗含着對經濟增速的定量目標。
他分析,2019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定義的發達經濟體人均GDP平均為4.6萬美元,中等偏下水平的地區人均GDP在1.7-3萬美元之間。2019年,我國人均GDP約1萬美元,若要求2035年人均GDP翻一番達到2萬美元,則未來15年GDP增速平均需保持在5%左右。
新冠疫苗會否帶來全球經濟復甦拐點?
疫苗為遏制全球疫情帶來曙光。傳染病領域權威專家張文宏曾發表觀點,如果拜登疫苗接種計劃得以順利實施,在5000萬人接種疫苗後,剩餘美國民眾接種意願在50%左右,那麼在2021年6月底-7月初會出現疫情拐點;如果剩餘民眾接種意願只有25%,則拐點很可能要到2021年的秋季。
伴隨着全球疫情拐點而來的,是全球經濟復甦的拐點。連平認為,疫情拐點到來會使得各國政府逐步放鬆防控措施,復工復產陸續展開。再考慮到拜登執政後,恢復經濟成為其首要任務,各項刺激政策陸續出台,美國經濟可能由弱復甦轉為中強度復甦,從而帶動世界經濟逐步迴歸疫情前水平。
他據此預計,2021年世界經濟運行可能於年中後期出現復甦態勢,並進入較為穩定的整體性復甦階段。考慮到2020年一二季度世界經濟低基數影響,2021年同期世界經濟增長可能出現“先高後低”的數值。
值得注意的是,疫苗接種在不同國家之間進展的不均衡性將導致全球經濟復甦的不平衡。
連平認為,除中國外的發展中國家整體經濟恢復情況不容樂觀。儘管復甦可能推進,但2021年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或許都無法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連平認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面對疫情時可動用的醫療和財政資源較為有限,巴西、印度等疫苗訂購數量嚴重不足,導致疫苗接種時間和普及率不如發達國家,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可能出現分化和不均衡。
財信研究院在其發佈的報告中還指出,各國支持實體經濟復甦的財政擴張空間差異較大,也是導致全球經濟復甦差異的原因之一。根據IMF評估結果,在下行情景下,疫情對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負面衝擊要大於發達經濟體,到2023年的影響仍有發達經濟體的近2倍。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陳思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