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新知 原創
作者 | 芽鬱編輯 | 薄禾
物美的故事不乏戲劇色彩。
2002年,營收破10億,依靠收購重組等方式,物美一度佔據北京1/3的零售市場份額,被稱為“明日沃爾瑪”。
2003年,物美成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民營零售企業。
2006年,成為全國最大的民營零售企業。也正是在這一年,創始人張文中鋃鐺入獄,這一走就是7年。
2011年6月,物美商業由港交所創業板轉至主板上市。可僅在主板上市4年後,2016年1月,物美在一片訝然聲中從港交所主板黯然退市。
在告別資本市場五年後,59歲的張文中帶着物美捲土重來。3月30日,物美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上市範圍包括物美超市業務和去年收購的麥德龍中國。
在傳統商超深陷轉型困境、新零售敍事性感不再、行業競爭激烈的當下,資本是否還會看好物美並買賬,物美又能否不讓資本“錯付”。
| 物美的算盤
張文中入獄期間,物美沒了主心骨,多項計劃擱淺,錯過了零售業轉型的黃金期,一度沉寂。
2013年,張文中刑滿歸來。迎接他的,是大變天的零售市場。“我們錯失了很多機會”,出獄後的張文中曾如是説。
錯失風口的物美加緊馬力,依然難以望其項背。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9年中國超市百強排行榜》顯示,華潤萬家、大潤發和永輝分別以951億、947億、931億的含税銷售額位列前三。而物美僅以379億的含税銷售額位列第七,不僅與前三名相去甚遠,還被剛剛成立三四年的盒馬鮮生超越。作為阿里的“親兒子”,2019年盒馬鮮生含税銷售額400億,較2018年同比增長高達185.7%,在百強超市中增速排名第一,可謂勢如破竹。
而在最能直觀體現規模的門店數量上,物美也是捉襟見肘。截至2019年底,全國門店數量超千的超市有5家,其中華潤萬家3234家,永輝1440家,世紀華聯3903家,而物美僅有475家。
再看門店分佈,物美的門店集中在華北、華東地區。而永輝基本實現了全國化擴張,哪怕是在物美的大本營華北,永輝也已經開了近100家門店,直攻物美腹地。
物美當然知道規模之於零售企業的意義。無論是在物美的早期發展階段,還是張文中歸來後,大肆收購、併購以擴張版圖一直是物美的常規武器。實際上,也不得不為之。在零售市場激烈的存量競爭中,通過收購、兼併擴大市場佔有率,是企業實現規模效應的重要手段。
2004年,通過收購、重組以及託管的方式將美廉美、新華百貨、天津大榮、京北大世界等區域零售龍頭收入麾下,物美得以快速發展。
2018年,物美以近14億元的價格收購了韓資超市樂天瑪特21家中國門店。爆雷的100多家鄰家便利店也被物美收入囊中,改頭換面為多點便利店。
2019年10月,物美聯合多點Dmall以19億歐元(約合149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麥德龍中國。
這筆收購儼然成了物美最重要的一步棋。
據物美招股説明書顯示,2018-2020年物美科技實現營收213.78億元、227.47億元和390.64億元,對應的淨利潤分別為2.26億元、3.94億元和7.26億元,淨利潤增速高達74%和84%。
其中,麥德龍自2020年4月至2020年底的收入為144.8億元,佔物美2020年總營收的37.1%。可以説,物美近兩年業績的高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收購麥德龍後的並表。撇開麥德龍,單看物美近三年的營收,實際增長十分有限,這與其併購的高投入顯然不成正比。
物美招股書
激進的併購擴張,也使物美背上了鉅額有息負債。2018-2020年物美的資產總額分別為196.18億元、230.11億元、422.61億元,負債總額分別為201.94億元、237.60億元、407.84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96.5%,基本可視為資不抵債。一旦資金鍊斷裂,無法及時償債,企業或將面臨破產風險。而且隨着規模的擴大、負債率的攀升,物美受到外界詬病的經營管理或許會更加放大化。
截至2020年末,物美未償還銀行借款為87.06億元。對此物美稱,主要與收購麥德龍中國有關。
如此沉重的負債,或許也是物美急於上市以解資金飢渴的重要原因。在一級市場遇冷後,通過收購麥德龍“裝點門面”並藉機上市,向二級市場“要錢”,物美的算盤已十分露骨。
| 新零售敍事性感不再
日前,因食品抽檢不合格和董秘的不當回應,曾被譽為新零售第一股的永輝超市股價暴跌38%,市值蒸發386億,不禁讓人再次感慨資本市場的冷酷無情。
但實際上,即便沒有這起黑天鵝事件,永輝超市的日子也並不好過。或者可以説,以永輝超市為代表的傳統大型商超都不好過。
距馬雲在杭州雲棲大會上第一次正式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已過去5年。
這5年,國內零售業風雲變幻。在生鮮電商、社區團購等新興業態的圍剿下,傳統大型商超盡顯笨重和老態,經受着轉型的陣痛。
生鮮電商、社區團購以低價、便利等優勢捲走了大量用户。而非生鮮類商品,對時效的敏感性大大降低,不少消費者會選擇在電商平台下單。
由此,店倉一體、送貨到家的業務模式誕生了。但相對於生鮮電商和社區團購的高調進場,商超到家業務的吆喝聲並不大。很多人甚至還沒接觸到商超到家業務,就被生鮮電商和社區團購截胡了。
叮咚買菜在地鐵內的廣告
此外,無論是自建配送團隊,還是與第三方平台合作,傳統商超都普遍面臨着運力不足的侷促境地。而另一邊,生鮮電商已將配送時間最低壓縮至30分鐘以內。相比生鮮電商鉅額補貼下的價格優勢、更快速的履約能力,傳統商超到家服務還有多大吸引力,不言自明。
即便有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和到家服務作支撐,傳統商超最大的難題還是沒辦法將門店開到離消費者更近的地方。中大型門店選址重度依賴人口密度和消費羣體的經濟實力,因此很容易陷入一種兩難困境——大城市優質地段被佔光,又無法打入被夫妻便利店和社區團購“包圓”的社區。而下沉,同樣阻力重重。
一二線城市滲透率見頂,下沉市場無法攻破,核心競爭力不明顯,是傳統商超新零售業務普遍面臨的痛點。隨着市場紅利見底,新零售敍事如今已不再性感。而即將重回鎂光燈下接受資本市場冷酷審視的老網紅物美,又能講出什麼動人的新故事呢?
與生鮮電商、社區團購短兵相接,物美顯得力不從心。在傳統大型商超的內部競爭中,物美也不是獨佔鰲頭的那一個。物美之“美”無疑是蒼白的。
| 多點,能承載物美的野心嗎
2018年,張文中開始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幾乎每次出現他都會談到多點Dmall,談到零售企業的數字化。在物美長達616頁的招股書中,“數字化”一詞更是出現了332次。相比常規的擴張打法,多點Dmall或許更能彰顯張文中的野心和格局。
成立於2015年的多點Dmall,如今的企業定位是“全渠道零售數字平台”,致力於通過提供諸如智能收銀、智能補貨、智能排班、智能陳列、會員與門店管理等數字化技術為傳統零售企業轉型升級賦能。但為傳統零售企業提供數字化方案的第三方企業不在少數,其中就包括騰訊、阿里兩個巨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無論是技術還是物流,多點的優勢都不明顯,且存在信任度不足的痛點。
梳理多點Dmall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其與物美系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多點Dmall一經“出道”就獲得了1億美元的天使輪融資,投資方是同為物美投資方的IDG資本。
彼時的多點Dmall和物美堪稱一條繩上的螞蚱,亦被調侃為“物美的電商部”。多點Dmall雖然曾予以否認,但卻一直未走出“物美體系”。
在物美創始人張文中成為多點Dmall的掌權人後,兩家的關係更是“剪不斷理還亂”。因此,多點Dmall要取得零售商們的信任實屬不易。畢竟,如果物美有意,可以盡數掌握零售商們的數據。
在眾多“賣菜”平台爭奪“生鮮電商第一股”之際,多點Dmall也開始搶灘資本市場。近期關於多點Dmall赴美上市,衝刺生鮮第一股的消息不脛而走。
多點Dmall服務C端的主陣地多點APP首頁
但高度依賴物美的多點APP,在品牌推廣和日常業務上均未形成自己獨立成熟的體系。據物美內部人員透露,在多點APP最初的推廣階段,物美門店的員工都有APP推廣量的任務,之前的物美會員更是被直接移植到線上。多點APP揀貨、配送人手不夠時,劃撥物美門店員工支援也是常態。
想要順利上市,低獨立性是多點Dmall勢必要掃清的障礙。在叮咚買菜、每日生鮮等一眾勁敵面前,被迫“斷奶”獨立迎考的多點APP,似乎並沒有多少勝算。
生鮮電商領域早已是一片紅海,巨頭紛紛下場,不斷加碼。但無論是商超到家,還是前置倉和社區團購,至今都未跑出第一股。即便可以成功上市,對於包括多點在內的生鮮電商來説也遠非終點,而是新一輪“燒錢-融資-燒錢”循環的起點。生鮮電商火了近十年,燒錢大戰或早已耗盡資本的耐心。
如今,物美之“美”顯然已不復當年,二次“出道”能否完成對資本市場的再度收割,答案恐怕只能用“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來形容。
參考資料:
《物美二次IPO:成不了中國沃爾瑪,也打不過永輝、大潤發》
《錯失良機的多點Dmall,如今還能獲得多少青睞?》
《多點Dmall擬上市,依賴物美六年,獨立性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