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增速下滑、股價腰斬,小米系明星企業再遭雷軍與一眾高管聯手拋售股份:大幅套現50億
2 月 25 日,雷峯網消息,石頭科技發佈公告,股東天津金米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石頭時代、萬雲鵬、王璇、孫佳等 8 位股東擬進行減持,擬合計減持公司不超過 10.75% 股份,以彼時石頭科技449億元的市值計算,此輪減持市值高達近50億。
根據公告,8名股東給出的減持理由均為自身資金需求,且本次減持擬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的方式進行。
資料顯示,金米持有石頭科技約 6.87% 的股份,為第三大股東,而金米投資背後的實控人為小米雷軍。另外,石頭時代為石頭科技的員工持股平台,萬雲鵬、王璇、孫佳為公司的董監高。
綜合因素影響下,25日開盤後石頭科技股價即迎來下挫,截至收盤,石頭科技股價649元人民幣,相比於其1492.12元的歷史高位,股價已經腰斬。
去年2月22日,石頭科技就遭遇了一輪大幅拋售潮。當時,剛上市滿一年的石頭科技迎來鉅額解禁,解禁數達2858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42.87%,解禁市值在300億元左右。
其中,小米系和高管都在拋售名單內。在減持的10名股東中,除了小米系的兩個股東之外,還有高榕等主要投資機構,甚至石頭科技以毛國華為主的核心管理層也在大幅減持。
據介紹,石頭科技,是繼華米和雲米之後,第三家小米生態鏈上市的公司。2014年9月,石頭科技獲小米投資,成為小米生態鏈企業。主要代表產品是小米掃地機器人,旗下產品包括石頭掃地機器人、米家掃地機器人、米家手持吸塵器、小瓦掃地機器人等。
淨利潤增速繼續下滑,股價已腰斬
2月24日晚間,石頭科技發佈2021年度業績快報公告,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58.37億元,同比增長28.84%;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14.02億元,同比增長2.4%。
2021年前三季度,石頭科技的淨利潤為10.16億元,同比增長為12.98%。四季度的增速有所下滑。與2020年、2019年分別75%、155%的淨利潤增速相比,更是大幅下滑。
數據顯示,石頭科技歷年歸母淨利潤增速總體處於下滑區間。石頭科技2019年和2020年歸母淨利潤增幅分別為154.52%和74.92%。而2021年,歸母淨利潤增幅僅為2.4%。
對比以往的年度財報數據來看,儘管2021年的營收增速有所增長,但淨利潤增速有大幅下降。
業績快報發佈後,2月25日,石頭科技開盤股價暴跌盤中股價一度跌破600元大關。從去年6月高位以來,石頭科技的股價已經腰斬,從最高1492元,跌到如今股價不到700元,市值只剩449億元。
2020年2月21日,石頭科技在科創板上市,上市的發行價為271.12元/股,被認為是“科創板發行價第一股”。
上市後,公司股價一路飆漲,於2020年12月16日首次突破一千元大關,成為當時A股市場上除貴州茅台外第二隻千元股,同時也是科創板唯一的一隻千元股。
然而自去年6月21日,股價衝至高點1492.94元后,石頭科技便一路坐上了“過山車”。
僅僅一個多月間,股價震盪下跌34%,市值蒸發340億。此後石頭科技股價重回至1337元(8月23日收盤價),不足一月波動上漲超25%。短短兩月,石頭科技股價振幅之大讓市場為之側目。
石頭科技,正在加速去小米化
作為知名天使投資人,雷軍堪稱是科創板公司的隱形推手。
在小米生態鏈中,已經順利上市且被外界廣為人知的公司有華米科技、雲米科技、石頭科技、九號公司等。另外,素士科技、易來智能、趣睡科技等也已遞交過招股書。如此算起來,小米生態鏈已有超10多家企業進入公眾視野。
而作為第三家上市的小米系明星企業,石頭科技不僅成立時間最短,市值也最高。
在石頭科技登陸科創板當天,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多個社交平台為其道喜,稱“石頭科技上市,再次印證了小米生態鏈模式的成功”。
儘管石頭科技在A股市場上風光無兩,但支撐其大漲的很大原因在於:有小米資本輸血,且背靠小米的品牌、供應鏈和銷售渠道,其業績和市場佔有率得到快速提升,在業內迅速嶄露頭角。
石頭科技身上還有很多的小米標籤,比如小米系、小米生態鏈、米家產品、性價比高……
不過,石頭科技的野心並不僅僅只定位於一個小米生態鏈企業,所以從2017年開始,其一直在“去小米化”。
根據石頭科技招股書,從2016年至2019年,石頭科技與小米集團的關聯交易額佔比從100%降至了43.01%。從2017年-2020年,石頭科技自有品牌產品的銷售額在總營收中佔比分別為9.63%、51.08%、66.41%、90.72%,佔比一直在增長。
據悉,2021年上半年,石頭科技自有品牌產品銷售額佔比提升至98.23%,幾乎已經完全實現“去小米化”。
石頭科技董事長昌敬曾表示,所謂的“去小米化”是表象,本質上是先期通過小米活下來,然後自然而然尋求獨立發展。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石頭科技的“去小米化”似乎已經到了尾聲。但是在“去小米化”的背後,也隱藏着更多的不確定性,比如營銷費用的增加,還有現在令外界頗為擔憂的營收增速放緩、淨利潤增速放緩、股價大跌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