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流傳的最大“謬種”

 

股市中流傳的最大“謬種”
閒來札記:股市中流傳的最大“謬種”

按:本文作於2020年11月21日,首發個人同名公眾號。

在股市裏待時間久了,常常會發現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影響着人們的投資行為,如果細細地琢磨,有的觀點十分荒謬,但是卻有不少人奉為圭臬。比如,“會賣的是師傅,會買的是徒弟”,就是流傳甚廣的一句話,如果從投機的角度講,或許是對的;但若從投資的角度講,我認為卻是謬種流傳,害人不淺。甚至可以説,它是我們投資中流傳着的最大的“謬種”!

“會賣的是師傅”,無疑是突出強調了“賣”的極端重要性,用這種思想去指導,自然在股市中就經常琢磨着的是“賣”,是如何將自己的標的“賣”在一個較為理想的高點。然而,在投資中又有多少人會如此這般地做到呢?據我觀察,恰恰相反,很多人或許正是由於有這種時不時想“賣”的思想作祟,常常是將自己心儀的標的賣在了半山腰,有的哪怕一時自鳴得意,即在當時看似乎是賣對了,但是假以時日,原來也是局部的、戰術上的勝利取代了全局上的、戰略上的失敗。在我過往的一些文章、帖子中,常有朋友留言道:本來跟你一起持有某某標的,我卻於某某價位賣出了。在這些留言的背後,常常是讓人窺見到那種過早賣出的無奈與嘆息!因此,我覺得這個問題實在有談一談的必要。

經常過早賣出優秀股權問題,表面看來是僅是一個賣出的技術性錯誤,但實際上卻反映了投資人的根本理念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以前作過一篇文章《閒來札記:投資最高的境界是什麼》,其中就談到:投資的最高境界原來就是不賣,即在你買入之時,就當將這個“賣”字從自己的腦袋裏刪去。不是嗎?就我們個人投資者來講,我們進入股市投資的目的是什麼呢?回答是:取得優質股權資產,是不斷地將自己的現金資產儘可能多地換取優質股權資產(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講,這是一個長期的轉換過程),因為中外股市的發展史已經證明,就超長的歷史階段來講,優質股權資產依靠其時間的複利增長,才會給我們帶來最大的財富回報,優質股權資產才是我們個人及家庭最值得配置的資產。

我們看一看世界上那些富有的人,他們是將大量的現金資產“藏之於名山,傳之於後人”嗎?非也,相反,那些在富人排行榜上有名的富人們很多是擁有股權資產。比如巴菲特與芒格,他們大部分的資產是在自己的伯克希爾公司裏了。投資的朋友“靜逸投資”曾經作過一個很妙的比喻,我印象一直十分深刻,也一直牢記在心,他們説,將現金資產轉換成股權資產,是投資上“驚險的一躍”,將股權資產轉換成現金資產,然後再讓現金資產轉換成股權資產是“更加驚險的一躍”。為什麼説是“更加驚險”呢?因為在股權思維指導下,我們若賣出,還必須要保證在某個時點接回來,而做到這一點,有時非常難,除非整個市場形成羣體性顛狂,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自己沒有十分的把握再接回來,就是不做這更加驚險的一躍,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再強調一遍,用現金買入股票是“為了持股”,這叫股權思維;賣出股票是“為了賺錢”,這是現金思維。目的不同,就決定了思維的不同。這一投資的“目的性”,決定了“買”才是最為重要的,相反,如何賣、何時賣,反而是一個不太重要的問題了。

中國股市歷史時間不長,但也已經有了很多精彩的實證。劉元生早年360萬元入股萬科,進而擁有幾十億的故事,估計在我大A股是家喻户曉的了。格力電器的董明珠,除了股權激勵之外,這些年來一直就是買買買。據格力電器今年三季報,持有格力電器44488492股,合計市值30.21億(以11月20日股價67.90元計算)。片仔癀前十大個人股東王富濟,自2009年開始躋身前十大股東,持有27037500股(持有股份多年來增減不大),至今合計持有市值59.39億(以11月20日股價219.66元計算)。今天網絡的便利,也讓我們有緣接觸一些優秀的投資人,如在我大A股多年堅定持有貴州茅台的任俊傑先生、樂趣先生,在貴州茅台上市不久,便買入並且多年來後續資金或分紅資金持續買入的zz貴州茅台投資之道先生,等等等等。格力電器上市以來也給股東們帶來了巨大回報,據我的觀察與接觸,在我們國內也有一小批量優秀的投資人,僅僅依靠格力電器就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格力的這些優秀股東們也可以作為“股東優生學”去研究的。我們看到,這些優秀的企業家或者投資人,從來就沒有搞過什麼“低估買入、高估賣出”之類的所謂高拋低吸,更沒有從中“聰明”地做什麼T之類,相反,他們的頭腦中可能刪去的恰恰是那個“賣”字。我們中國哲學文化一向講究“無為勝有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在這些優秀的企業家和投資人身上,真真將這種大智慧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然,或許有朋友會説,我例舉的這些實證都是一些已經不再缺錢的富人,但是,我們窮人為什麼窮呢?或許主要的差距,就是缺少這些富人們的股權思維!

人生在世,我們大多都會感嘆“老得太快,聰明得太遲”,因為誰也不是從一開始就聰明的,但關鍵是要儘快聰明起來,或者儘快聰明一點點。我們常常説做文章既是解剖別人,更是解剖自己。我自己深刻“解剖”自己這些年來投資的失與得,最大的體會是什麼呢?是因為某個股的投資失敗,或者踩雷個股而蒙受一些損失嗎?非也,如果説損失的話,我覺得最大的損失就是“犯下吸吮大拇指”的錯誤,而錯失收藏某些優質股權資產的機會,這種機會成本、“隱形的損失”(甚至時不時地就會拷打着自己的心靈),我覺得才是最值得我自己吸取的深刻教訓!

我經常見有人説,投資只要讀外國投資大師的書籍就夠了,至於國內的就不要再讀了。我承認,這一點確實很重要,特別是巴菲特的信更是值得我們投資人反覆閲讀的,但是果真僅僅如此嗎?非也,從務實主義的角度講,有時我覺得讀國外一些投資大師的著作固然很重要,但是有時讀國內投資人的寫的書或文章反而受益更大,因為他們的書或文章更接地氣。比如,早在2007年左右,國內著名的投資人李劍先生就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做好股收藏家》,談及了“嚴格選,隨時買,不要賣”的投資理念。同時,我也記得,李劍先生提出這一投資理念後來也受到一些人的非議,特別是2008年我大A股又一度陷入漫漫大熊之時。但是十幾年的時間過去了,站在今年的時間節點上看,我覺得李劍先生當時的文章確實是透着智慧的光芒!

當時,李劍先生特別指明,對於“嚴格選、隨時買、不要賣”這種投資策略,只是針對年輕工薪階層的投資建議(年輕工薪階層通過這種方法進行定投),並非是針對專業投資者和機構的。其中的“隨時買”不考慮複雜的估值和價格問題,而是採用每月都用工資獎金的20%堅持不斷買入的方法獲得平均成本,然後在持有不動中獲得優秀公司的自身增長。其中,核心、要害是在“嚴格選”上。

怎樣“嚴格選”呢?李劍先生指出,就是選擇“壟斷、提價、無限擴張”的行業優勢、“產品獨一無二、產品供不應求、產品量價齊升、產品永不過時”的產品優勢、“品牌消費、大眾消費、反覆消費、奢侈消費、成癮消費”的五種消費類型優勢,等等。我想,如果誰當初果真是按照這種投資理念去做了,堅持到今天即使沒有實現財富自由,也已經是獲得不菲的投資回報了!

我今天之所以重温李劍先生十多年前的文章,其實最想強調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投資的工夫要90%以上的用在“嚴格選”上,要切實從頭腦中根除“會賣的是師傅,會買的是徒弟”這一害人不淺的“謬種”,真個是要做到“股”不驚人誓不休,而這一步做對了,投資的大部分任務可以説就完成了。我們個人投資者,絕大部分人的資金是陸續到位的,是逐年增加的(這一點很重要,這也決定了我們是分批買入,反而容易獲取投資的平均成本),對於“估值”一直拿捏不太好的投資朋友來講,也是完全可以採取定投優秀企業(如定投5-10股,具體持多少股,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能力圈而定)的辦法進行長期投資的。當然,鑑於我大A股過來暴漲暴跌的調性,我認為可以將李劍先生的這種投資策略作一下修改(按照結硬寨、打硬仗的辦法,機械地進行定投,也未為不可),即:嚴格選、適時買、不要賣。

“嚴格選”,李劍先生當年作了十分精闢的論述,到今天我仍然認為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本人不才,也曾經提出過“八不投”、“五性標準”、“九把快刀”等選股體系。總之,無論你是選擇“皇冠上的明珠”型,還是選擇民族瑰寶型,或者是選擇具有良好賽道的新興產業型,一定要秉持“要坐十年板凳冷,不讓組合一股空”的孜孜以求精神和嚴苛標準。

“適時買”,就是利用我説的“三大機遇”之一,即長牛股階段性調整之時買入,因為任何長牛股的上漲均不是一氣呵成的,差不多每年都會給我們提供這種“上車”機會(沒有機會就耐心等一等)。當然,如果碰上另外兩種機遇(即大熊市和“王子”一時遇難)更好,但這兩種機遇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遇上了,更要儘可能地重重下注。

“不要賣”,並不是説打死也不賣,但是我們買入就是為了擁有(擁有股權思維,而不是現金思維),就是除非緊急用錢,除非企業基本面徹底變壞,除非市場、估值瘋狂得已經讓你睡卧不安,一般高估了也不要賣。如此篤定地堅持十年、二十年、數十年,進而讓自己成就千萬身家、億萬身家的財富夢想!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我深知,我的這篇文章最適合發表的時機是在深度大熊市或者股市相對低迷時期,而今天很多符合我“嚴格選”標準的股票已經不便宜,很多心儀的標的,如果讓我再繼續買入也已經很費躊躇了,所以,如果這篇文章對朋友們有啓發,如果現在自己找不到太心儀的標的(實際上還是可以找到的),可以等到股市相對低迷之時再付諸實踐。

/xz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10 字。

轉載請註明: 股市中流傳的最大“謬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