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基金淨值大幅下跌,讓很多的基金朋友們對基金投資喪失了信心。其實,市場的波動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我們把投資的眼光拉的更長一些,也許會發現這種波動只是市場上漲過程中的一個小波折。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我們最重要的不是每次面對市場上漲或下跌過程中的興奮與焦慮,而是選擇一個基金,這個選擇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判斷和比較的過程。但當我們選中之後,儘量給基金經理足夠的時間,避免在短期的市場波動中追漲殺跌。今天,讓我們共同聊聊下跌市場中基金投資者心中的困惑。
面對浮盈,基金要不要落袋為安?
我相信這是很多基金投資者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們基金投資過程當中焦慮的來源。從理論上來講,基金賺錢後選擇贖回,除非這筆資金有其它的用途,否則我們還需要考慮資金再投資的問題。如果未來市場繼續上漲,投資者很大概率上會以更高的成本再把基金買回來,這就是我們所説的追漲。因此,基金有浮盈是否落袋為安,不妨回到我們的投資目標。如果這筆資金用來長期投資,且我們同時對這個基金產品有很強的信心,那就儘量避免額外的操作,增加進出的成本。基金的長期收益來源於企業盈利的增長。這也意味着,只要我們深信國內經濟長期增長,優秀的基金經理是可以通過主動管理能力來獲取可持續的超額收益。那我們就可以享受“時間”這個槓桿,在正確的道路上堅持的時間越長,我們的收穫就越大。當然,不同的投資者也會有自己不同的投資安排。如果這隻基金達到了我們預先設定的收益率預期,且投資者短期有資金的需求,那可以選擇落袋為安。但這樣的投資者也需要真正清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避免在贖回之後因市場繼續上漲而失去了“獲得感”,導致陷入頻繁擇時的錯誤操作行為中。
面對虧損,我們該賣出基金嗎?
基金淨值下跌並不是我們賣出基金的理由,而是要回歸基金的基本面以及重新審視自身的投資目標再做決定。首先,我們要分析基金下跌的原因是由於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欠缺,還是因為市場的原因,且需要放在一個相對長期的角度去觀察,我們覺得至少給與一年的觀察期。如果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欠佳,使得觀察期內的業績不如同類平均或是市場基準,我們對這位基金經理沒有信心,那不妨選擇贖回。如果僅僅是因為市場下跌的原因,系統性風險的釋放往往也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更加安全的投資機會,不要在市場低位的時候賣掉基金。但是,如果基金淨值下跌已經讓我們寢食難安,那我們應該是買到了高於我們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考慮降低倉位或是調整基金。一方面,我們將股票型基金調整為混合型基金,或者將混合型基金調整為債券型基金,都可以降低淨值的波動性。另一方面,也許我們買到了持倉相對比較集中的產品,這種產品過去兩年漲的特別好,但集中持股在遭遇市場回調時下跌也非常劇烈,我們不妨調整持倉到一些更加均衡風格的產品上。
淨值下跌,我們是否可以選擇加倉?
專業的機構投資者,比如基金經理羣體都承認擇時成功非常難做,普通投資者更難做到。我們對投資上的至理名言都耳熟能詳,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但在實際投資過程中,我們總是過度地高估了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我們並沒有真正做到逆向投資,反而大部分投資者都是追漲殺跌的,導致投資者真實的收益率水平並沒有基金聲稱的淨值增長率高,甚至還是虧的。因此,我們不妨採用紀律的投資方式,每個月定期定額投資,分散投資時點的好處是讓我們的投資成本處於一段時間的平均成本,而避免買在市場的最高點。在這段時間內,市場如果下跌,定投會幫助我們加倉,並且買到更多的基金份額。我們不需要在市場的判斷上花費更多精力,而是選擇一隻基本面優秀的基金幫助我們穿越牛熊週期,獲取良好穩定的中長期回報。
選擇新基金、還是老基金?
投資者需要正確認識購買新基金的利與弊、結合多重因素慎重選擇。不少投資者購買新基金是出於買入成本的考量,但是面值為一元的新基金並不意味着比淨值已經漲超一元的老基金要“便宜”。基金的淨值並不是越低越“便宜”,這一點與股票的價格有着本質的區別。股票的價格取決於人們願意支付的價錢,投資者可以根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與現金流等信息決定股票價格是高估還是低估。而基金的價格基於投資持倉的價值除以份額,與投資者實際願意為基金支付多少價錢沒有關係,和基金未來的上漲空間也沒有關係。
如果對某位績優基金經理投管能力比較認可,且新基金與老基金策略相同的情況下,購買該基金經理管理的老基金也不妨是一種不錯的投資選擇。新基金成立之後往往有6個月左右的建倉期,雖然具體的建倉時機和市場由基金管理人綜合考慮後定奪,但是如果建倉時正好遇上市場上行的階段,或者是股市短期的高點,新基金未必比已經老基金更具優勢。當然,如果新基金建倉期遇到市場持續下跌,理論上基金經理採取緩慢減倉的策略,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建倉成本更低,短期內比老基金在淨值表現上更具備優勢。但無論如何,基金從長期投資角度講,“新”與“老”並不是購買基金的考慮要素,而是我們是否相信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
追求穩健收益的投資者,如何選擇基金?
普通投資者在購買基金前,不妨問自己五個經典的問題,審視自己在購買基金前是否建立了完善清晰的投資認知。基金過往的表現如何?基金過往的風險有多高?基金投資於什麼?基金由誰管理?基金所收的費用如何?
基金的過往表現如何
看基金評級,鎖定三年星級在三星及以上的投資品種。星級在同類基金中比較才有意義,星級是對過往基金經理投資管理能力的評估,是挑選基金的第一步。投資者有時候也會看回報率。但我們是不是應該追求每年回報排名前三的基金呢?答案是否定的。去年排名前三的基金往往都是將風險集中在某一個板塊或是某些重倉股上面,當市場風格反轉,基金調倉不及時很容易造成較大的業績回撤,這種投資策略不適合大眾投資者。相比於短跑冠軍,我們更喜歡長勝將軍,如每年都能夠排在同類前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水平,業績持續性良好的基金其實所剩不多,而這些才是我們要真正去關注和研究的對象。
基金過往的風險有多高
投資有風險,有些基金的風險又比較高。兩隻回報率相同的基金未必是具有同樣的吸引力,因為其波幅可能高低不等。我們通常用標準差來衡量基金的波幅,對於風險承受能力不高的投資者來説,儘量選擇波動幅度為低或偏低的產品,代表基金的淨值表現較為平穩。
基金投資於什麼範圍
對基金的回報要有合理的預期,必須瞭解其投資組合,即基金投資於什麼證券。他們可以純粹購買股票或者債券,也可以兩者兼而有之;可以投資於知名大公司的股票,也可以投資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基金經理可以青睞價值股,也可以投資於成長股。因此,我們需要仔細研究基金的投資組合,可以瞭解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在晨星的基金評級體系中,通過持倉狀況、行業分類、晨星投資風格箱等項目對投資組合進行重點分析。選擇自己可以理解並符合自身偏好的投資策略。
基金由誰管理
基金經理手握投資大權,對基金表現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挑選基金時必須知道究竟是哪個基金經理在發號施令,其任職期間會有多長。我們要選擇經歷了市場牛熊週期歷練後獲得良好穩定收益的基金經理。這樣的基金經理其投資理念更加成熟、更注重風險的管理與控制。
購買基金的成本是多少
基金不一定賺錢,但一定要繳付費用。投資人得到專業理財服務,相應必須繳付一次性費用如申購費和贖回費,以及年度運作費用管理費、託管費等。如果費用過高,肯定不划算。因此,我們在購買基金前可以通過理財顧問或是基金公司得到解答。
如何提升基金的投資收益?
不少投資者在翻看自己的投資成績單時卻發現,雖然自己買的基金產品展示的回報率很高,可自身卻沒有賺取到同等的收益。為什麼“基金賺錢,而基民少賺錢或不賺錢”?想要了解其中的奧秘,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和區分兩種不同的回報率概念——基金總回報和投資者回報。
基金總回報也就是我們通常看到基金所展示的回報率,它是按照基金單位淨值計算基金在某一時間段內的回報率,更多反映的是基金經理的投資管理能力,而不考慮期間投資者申贖造成的直接影響;投資者回報則是考慮了期間投資者資金的流入和流出後計算出的接近投資者真實體驗的回報率。除非採用買入持有策略(即在統計期內沒有任何的買入和賣出行為),否則投資者回報幾乎不可能完全等同於基金總回報。當基金總回報為正值,而投資者回報低於總回報,甚至為負值時,就會出現“基金賺錢,而基民少賺錢或者是不賺錢”的現象。究其原因,第一,基金種類繁雜,難以優選。國內股票市場的個股數量是4000多隻,而基金數量都已經超過8000只。所以,投資者在數量龐大的基金市場中挑選基金無異於大海撈針。第二,“短跑冠軍”不等於“常勝將軍”。從市場的角度來説,在近幾年良好的市場環境中,權益基金普遍獲得了不錯的投資業績。但是從更長的時間來看,不同產品的收益率差距較大,尤其是當市場環境不再那麼優渥時,運氣的成分就會與能力做出顯著區分,所謂的短跑冠軍不等於常勝將軍的現象會有更加明顯的表現。這就需要投資人在挑選基金的時候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和方法。我們不能根據短期的業績排名選擇靠前的產品,而要選擇基金經理穩定且經歷了不同市場歷練後仍然能夠取得良好穩定業績的產品。第三,追漲殺跌導致基金的“獲得感”喪失。投資者回報與基金回報之間的差異歸根結底源自投資者本身的投資行為,個人投資者顯然在時點把握上處於劣勢。
如何提升自己的投資回報?我們認為,投資者可以從四個方面提高自己的投資者回報:制定理財計劃、在大類資產配置的指導下長期投資、重視基金經理的選擇、長期持有低費的優質產品以控制投資成本。而這四個方面可以互相促進,例如制定一個理財目標和計劃可以為長期持有提供一個良好的心態,而分散化投資則可以幫助投資者在長期投資中避免遭遇太大的波動。在一個理財目標和計劃下建立一個適合於自身風險偏好的資產配置方案,並從組合構建的角度來選擇適合長期持有、穿越牛熊週期的基金產品,建立定期定額投資的習慣,好好賺筆“踏實錢”。
構建基金組合是一門長期必修課
對於穩健型的投資者來説,單隻基金的業績波動過大,而且無法很好的實現資產配置的需求,搭建適合個人風險承受能力的基金組合成為長期投資的“必修課”。在具體構建組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採取核心+衞星的組合配置方式。制定核心組合時,應遵從簡單的原則,注重業績的穩定性而不是波動性,即核心組合中的基金應該有很好的分散化投資並且業績穩定。投資者可首選費率低廉、基金經理在位期間較長、投資策略易於理解的基金。在核心組合之外,不妨買進一些行業基金、新興市場基金以及大量投資於某類股票或行業的基金,以實現投資多元化並增加整個基金組合的收益。在組合中持有多少基金為最佳?這並沒有定律。需要強調的是,整個組合的分散化程度,遠比基金數目重要。如果你持有的基金都是成長型的或是集中投資在某一行業,即使基金數目再多,也沒有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當我們做一項長期的工作時,例如投資這件事情,我們依靠的不能是“好的運氣”,而是正確的投資理念、穩定可持續的投資方法以及時間這個投資中最重要的“函數”。因此,也許絕大多數人沒有專業的投資技能,但基金本身就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相信專業、價值投資、定期定額投資與長期投資,這不僅僅是針對2021年的基金投資建議,也是針對我們一生的投資指南。
(文章來源:Morningstar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