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擬更名賽力斯!小康股份能“奔小康”嗎?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財經

  在投資者眼中,上市公司的名字就像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是對公司核心業務的呈現,改名可能意味着公司戰略方向的重大調整。“光伏茅”隆基股份改名隆基綠能就一度引起市場熱議。

  近期,A股市場又出現了一批改名的公司。江泉實業的證券簡稱變更成了“綠能慧充”,三聚環保擬將證券簡稱變更為“海新能科”,金萊特擬將證券簡稱變更為“小崧股份”。

  7月11日晚間,小康股份也發佈了更名公告。

  小康股份擬更名賽力斯

  7月11日,小康股份發佈公告,擬將公司中文名稱由“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證券簡稱由“小康股份”變更為“賽力斯”,公司證券代碼“601127”保持不變。

  值得關注的是,賽力斯本為小康股份旗下控股子公司產品品牌名稱,賽力斯汽車在近期實現了相當亮眼的銷量。

  對於此次更名,小康股份表示是為了便於投資者準確理解當前公司定位,使公司名稱與業務及戰略規劃相匹配,統一公司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價值。

  事實上,小康股份是一家擁有36年曆史的企業,在激烈的市場變革中,已經經歷了三次創業。1986年,小康從一根彈簧起家,開啓第一次創業征程;2003年,小康與東風集團合作,進軍整車製造領域;2016年起,小康開始進軍新能源領域,致力於將企業從傳統汽車生產商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智能汽車品牌企業。

  業內人士指出,小康新的業務佈局已明朗,此次更名展現了企業持續深耕智能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決心,旨在強化市場對其與華為合作關係的印象,進而提升公司整體估值。

  新能源車銷量大漲

  小康股份7月2日產銷快報顯示,今年6月份實現汽車銷量12418輛,同比大增185.41%;其中,賽力斯汽車銷量7658輛,同比增長524.12%。

  如今,新能源智能汽車已然成為小康股份倚重的救命稻草。5月份,小康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反超其他車型,當月燃油車銷量大幅下滑62%,今年以來下跌34%。

  總的來看,今年1-6月,公司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分別為47714輛和45622輛,同比增幅分別達255.12%和204.51%。其中,賽力斯汽車取得了持續提升,今年累計產銷分別為22629輛和21581輛,同比增幅達到1302.91%和884.98%。

  此外,在7月4日舉辦的AITO問界M7發佈會後四個小時內,新車訂單已突破兩萬,72小時訂單量已超過6萬輛。小康在新能源智能汽車領域的能力,正在獲得市場的認可。

  銷量大漲,股價隨之一波波啓動。2021年和華為合作後,小康股份便一飛沖天,從13塊錢左右一路上漲到83.83元的歷史高點,巔峯市值突破千億大關。此後經過回調、反彈,公司股價一度站上90.50元/股的歷史新高,兩個月內漲幅高達141.54%。

  業績難題待解

  小康股份是華為智選車模式的首個合作伙伴,目前,公司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形成了有競爭力的技術和產品。

  但是,新能源車業務亮眼,並不意味着公司業績能讓人滿意。

  2022年第一季度,小康股份新能源汽車業務的營業收入佔公司營業收入的48.28%,但這沒能阻止小康股份繼續“流血”,今年一季度雖然營收大增56%,達到51億元,但淨虧損由上年同期的5.32億元擴大至8.39億元。

  截至一季度末,小康股份有息負債達到52億元,其中短債約34.5億元,在手貨幣資金63.55億元。資金壓力也傳遞至研發端。2021年,小康股份研發投入19.48億元,雖然高於2020年的18.2億元,但研發投入比卻從此前的12.73%降低至11.66%。

  綜合來看,近兩年興起的新能源車企,虧損是常態。蔚來、小鵬、理想、哪吒、零跑都尚未實現盈利。小康股份持續虧損,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與新勢力不同的是,小康股份受到市場關注,與華為的品牌加持不無關係,隨着華為持續擴大合作範圍,品牌已經延伸至北汽藍谷、長安汽車、長城汽車、廣汽集團等多家車企,小康股份如何在後續的競爭中持續保持優勢,依舊是待解的難題。

  有望對標新勢力品牌

  2022年-2025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從15%突破至50%以上的黃金時期,也是商業模式創新期,華為與小康股份的創新合作模式正處於重要驗證期。

  從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歷程上看,小康股份與華為的合作,開創了傳統車企與ICT科技企業合作的先河,如何攪動新能源汽車市場,值得長期關注。

  中信建投預測稱,下半年,問界M5、M7系列車型單月銷量有望持續增長,全年累計銷量預計達到5萬-10萬輛。在華為加持下,AITO品牌有望對標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品牌。

  今年6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59.6萬輛,以此計算,小康股份市佔率在1.2%左右,僅有蔚小理等新勢力的一半。不過,在產能充沛的前提下,問界月銷量破萬隻是時間問題,大有趕超造車“前浪”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