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1月20日報道,人們一直被提醒,股市不是經濟。但是,如果經濟繁榮,市場是否有可能進入長期熊市呢?答案是肯定的,儘管很少有發生這種情況的記錄。
(圖源:Freepik)
美股在過去一年中的表現讓人歎為觀止。儘管美國經濟狀況明顯比新冠疫情爆發前更糟糕,數百萬美國人仍然失業,但股市還是迅速從春季的大跌中反彈,並飆升至新高。其估值已經觸及到了只有在“互聯網泡沫”那幾年和1929年崩盤前才有的水平。
這是一個恰當的例子,説明股市與經濟的聯繫可以像紙巾一樣薄。甚至使得“股票是為疫情過後的經濟預期繁榮定價”的想法也不大可信,因為股票不僅與分析師的2021年預期收益相比,而且與2022年的預期收益相比,都顯得非常富裕。
如果説在經濟掙扎在新冠病毒危機中時,股票可以如此脱離經濟,那麼當疫情減弱時,股票也可以脱離經濟。隨着新一輪財政支持的出現,以及疫苗接種的進行,經濟學家們紛紛給出了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不過並沒有規定説應該讓股市上漲。
在某種程度上,股票可能不是因為疫情而表現良好,而是因為它本身的原因。主要股指中的大公司代表,在很大程度上比許多小企業受到的影響要小。製造業等行業的表現要好於服務業,它們在股票市場中所佔的比重大於在整個經濟的比重。因此,今年經濟好轉的最大受益者可能是股市中未被充分代表的企業。
股票也可能面臨一些重大障礙。隨着民主黨人控制華盛頓,企業税有可能會增加,特別是對於現在實際税率較低的大型科技公司。美聯儲已經承諾保持其寬鬆貨幣政策,但經濟好轉和新冠疫情的過去可能會導致債券市場參與者質疑這種情況的持續時間,使長期利率因此而上升。
不過,歷史表明,雖然股市可能會隨着經濟的回暖而動搖,但它們可能不會受影響太久。曠日持久的熊市,即股價下跌20%或更多,並在之前的高點之下度過一年以上,通常不會在經濟復甦的早期階段出現。
一個罕見的例外是1946年開始的熊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短暫的經濟衰退後不久。當時下跌的部分原因是許多投資者認為,隨着戰爭的結束,經濟將重新進入20世紀30年代的泥潭。
熊市也不傾向於開始於經濟週期中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幅達到峯值的時候,而今年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這一規則的一個例外是在2000年第二季度,當時GDP同比增長5.3%,而“互聯網泡沫”經濟衰退正在進行中。
這兩條規則唯一的例外可以説是始於1980年的熊市,當時正值雙底衰退期間的短暫復甦時期。當時美聯儲正在努力控制猖獗的通貨膨脹。現在通脹率低於美聯儲的目標2%,這種情況似乎不會重演。
雖然歷史記錄可能會給投資者一些安慰,但必須認識到,在這種情況下的歷史可能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指南。轟擊美國經濟的疫情並不是上個世紀發生過的事情。過去一年股票發生的事情也不正常。
“這次不一樣”據説是英語中最昂貴的幾個字,在目前這種奇怪的時期,押注熊市只會在熟悉的情況下發生,可能代價高昂。
(加美財經)
#熊市#、#經濟增長#、#美國#
作者:申羽
責編:car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