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指增白皮書
全方位、系統性介紹利用股指期貨IC滾動“吃貼水”構建指增的交易體系。
核心觀點Q&A形式
結合業界對於股指期貨吃貼水的思考,以及與各類型投資者思維交流碰撞的結果,本文通過Q&;A的形式詳細列舉了在吃貼水交易過程中,投資者常見的邏輯問題以及實操問題,共計33個方向。
具體包含以下四個維度:
策略原理:基差的本質,基差的收斂性,基差的週期性,基差的風險點等。
交易細節:如何選擇合約,如何滾動合約,如何處理分紅,如何增加保護,如何分配資金,交易時點等。
拓展思考:商品期貨吃貼水,境外市場吃貼水,期權結構吃貼水,多近空遠吃貼水等。
備忘信息:中證500指數,限倉政策,交易軟件,相關數據等。
上篇主要介紹策略原理以及交易細節。
1策略原理
■什麼是股指期貨吃貼水?
中證500股指期貨(簡稱IC)長期存在較大幅度的貼水(股指期貨相對於指數折價),如果投資者選擇做多IC,則相對於中證500指數本身的漲跌幅之外,還能有一定的超額收益,這就是俗稱的“IC吃貼水”。
由於最近幾年IC貼水幅度較深,吃貼水帶來的超額收益十分明顯,因此這一交易策略也備受投資者喜愛。以做多一手IC合約為例,名義金額約為100~150萬元(以指數具體點位為準),自2015年4月16日IC合約上市至今,共盈利接近200萬元。相比於中證500指數自身,或持有中證500ETF,都具有非常大的優勢。
吃貼水的交易本身並不複雜,交易邏輯也簡單易懂,但投資常説“贏在細節”,吃貼水也不例外。細節與耐心,才是真正決定投資成敗的重要因素。
另外,為避免歧義,定義本文語境中各類詞彙含義為:
“貼水”特指“股指期貨相對於現貨指數貼水”,也即“股指期貨相對於現貨指數折價”;
“基差”特指“股指期貨價格減去現貨指數價格”,因此基差值一般為負;
“基差走擴”特指“股指期貨折價加強”,因此基差值的絕對值變大,值本身變小;
“基差縮窄”特指“股指期貨折價減弱”,因此基差值的絕對值變小,值本身變大。
■怎麼保障一定能吃到貼水?
中證500股指期貨(IC)的合約制度保證了做多IC的投資者能夠穩定吃到貼水。
為何貼水在合約到期時一定收斂?在中金所合約細則中規定,IC在交割日當日,根據交割結算價進行現金交割。因此,IC合約(以下均指當月)交易價格在合約到期時一定收斂於交割結算價,即IC合約的收盤價一定約等於其交割結算價。
而交割結算價為最後交易日(即每月第三個週五)標的指數(即中證500指數)最後2小時(即13:00~15:00)的算術平均價,如果中證500指數在當天下午沒有出現大幅波動行情,則交割結算價與中證500指數的收盤價接近;如果指數下午大漲,則交割結算價(IC收盤價)低於指數收盤價,如圖案例IC2203;如果指數下午大跌,則交割結算價高於指數收盤價。因此,交割結算價並不一定等於指數收盤價,IC合約收盤價並不一定等於指數收盤價。
因此,常規語境中的“IC合約貼水一定收斂,基差一定歸0”指的是在每月第三個週五的中午收盤時,IC合約基差約為0(一般情況下會微幅貼水),而非下午收盤時基差為0。
對於吃貼水交易而言,若持有IC合約進入交割,則本質為放棄參與交割日當天下午的指數行情;而若提前展期至其它到期日的合約上,則本質為放棄最後兩小時的微幅貼水。不過對於長期吃貼水的交易來看,兩者基本不存在區別,考慮到交易的連續性,建議在週五上午前完成展期。
綜上,中證500股指期貨(IC)的合約制度保證了IC合約基差在到期時一定收斂至0附近。但是對於投資者來説,持有合約並不一定持有至到期當日,很有可能在合約到期前就已經平倉退出,那麼這種情況下還能否仍然可以吃貼水呢?
答案是肯定的,貼水的修復並不是一蹴而就,在合約的整個生命週期中,貼水都在持續緩慢的修復過程中,因此大概率在任意時刻做多IC都可以享受到吃貼水的一部分收益。當然,貼水修復的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即收斂速度穩定),而是常有波動,在後文《貼水收斂的速度有區別嗎?》部分我們將詳細討論。
■基差貼水的本質是什麼,未來還能長期存在嗎?
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對於股指期貨領域內提及的基差水平或者貼水水平,我們常常指代的是“年化基差率”這一指標。年化基差率,顧名思義,即對基差率做年化處理,因此存在使用自然日或交易日兩種方法:
年化基差率 = (合約基差 / 指數價格) * (252 / 合約距離到期剩餘交易日天數)
或:
年化基差率 = (合約基差 / 指數價格) * (365/ 合約距離到期剩餘自然日天數)
兩種方法不存在本質區別,在各種應用場景中區別不大,為保證統一,本文所使用處理方式為自然日方式。另外,“中證500股指期貨基差水平”常常指代“中證500股指期貨當季合約的基差水平”,具體原因在此先不討論,可參考後文《多近空遠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不能多遠空近?》。
在定義了基差貼水水平之後,我們再來探討影響該水平的因素。IC基差在過去幾年間常處於深度貼水的環境中,與市場陰謀論中“貼水=惡意做空=看跌”不同,實際情況中,不管是2018年、2022年的熊市,亦或是2019年至2021年的牛市,IC均處於深度貼水。因此,基差水平與指數行情的關係較為複雜,並非簡單的看漲或看跌可以解釋。
我們認為,從中長期而言,基差水平取決於對沖需求。IC長期貼水並不代表投資者看空中證500,與之相反,恰恰是投資者在接近中證500風格的中小盤股票上持有股票頭寸,並且想要規避大盤風險,才會做空IC,並導致IC的長期貼水。這批投資者的做空行為本質是對沖/套期保值,而非“裸空”。另外,對沖需求集中到股指期貨特別是中證500IC上,也是由於融券渠道的狹窄、以及股指期貨產品線現狀決定的。中證500指數全稱為“中證500中小盤股票指數”,早在2010年其對於全A的代表性確實可稱為中盤股票,而隨着IPO的擴容,目前中證500對於全A,更代表大中盤股票。儘管如此,IC已經是IH(上證50股指期貨)、IF(滬深300股指期貨)、IC(中證500股指期貨)家族中對於中小盤股票風格表徵最優先的選擇,因此IC相比於IH、IF,長期對沖需求更多,貼水水平更深。
其次,從短期而言,基差水平確實與指數行情有關。在極端看漲、極端看跌的市場中,股指期貨由於其槓桿性以及T+0的特徵,受到投機型交易者的熱捧,因而短期內基差水平會出現劇烈變化,例如2019年3月、2020年7月均是如此,具體案例可參考《為何這樣設計合約選擇方案,原理是什麼?》。
總結而言,對於吃貼水交易,我們更關注中長期的基差水平,而吃貼水的本質,就是在接受市場頂尖投資者優秀選股能力的風險轉移,通過IC這個渠道,頂尖選股投資者通過讓渡一部分收益,來規避大盤下行的風險;而吃貼水的投資者,則通過承擔這部分風險,來獲得相對應的收益。
那麼我們就可以嘗試回答“基差未來還會長期存在嗎?”。回顧基差存在的幾個前提:
1.優秀選股能力帶來的對沖需求
2.對沖需求集中在IC上
目前A股中機構資金的選股能力相比自然人仍然較高,並且沒有減弱的跡象,所以對沖需求仍將長期存在,而融券以及新的對沖產品目前也沒有新增的信號,那麼絕大多數對沖需求仍將存在在IC上。
總結而言,中證500指數長期10%的收益率是中國最優秀的實業人才為我們貢獻的,那麼10%的IC貼水收益,便是中國最頂尖的金融人才為我們貢獻的。
■吃貼水的風險點是哪些?
明確了IC吃貼水的收益來源以及風險來源,我們可以做好風險預案。吃貼水的本質是在接受優秀選股能力的風險轉移。因此,首當其衝的風險點就是大盤的下跌。
在IC吃貼水出現的較大回撤案例中,2015年股災期間,最大回撤達到49%,經歷了2015年、2016年後在2017年3月新高,總回撤週期435個交易日;2018年股災期間,經歷了2019年後在2020年新高,最大回撤35%,總回撤週期547個交易日;2022年期間,最大回撤在4月26日達到29%,目前仍在修復過程中。
總體來看,儘管最大回撤本身在逐次降低,但這主要是因為中證500指數本身的跌幅在逐次縮小,和吃貼水並無太大關係。所以指數的大幅下跌仍然是吃貼水交易的最大風險點。好在貼水的超額收益往往使得吃貼水的最大回撤相比指數etf更小,創新高週期也相較更短。
其次,基差的消失也可以稱之為風險點,對於吃貼水交易來説,如果基差不存在了,那麼吃貼水和持有中證500etf就沒有區別。但是,根據上文的判斷,基差在短期內可能由於行情變動而縮窄,但中長期仍將存在,因此我們只需針對基差的波動設計操作方案即可規避此類風險。
此外,交易層面也存在一些風險點,例如下單時間、賬户保證金等,我們將在後文詳細闡述。
2交易細節
■初次建倉,怎麼選擇合約?
對於吃貼水交易來説,交易層面無外乎初次建倉以及後續的合約展期。考慮到不同投資者的投資條件(看盤時間、操作熟練度等),針對初次建倉,我們主要介紹兩種難易程度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
建倉當月合約多頭,即若在每個月的第三個週五前建倉,則建倉當月到期的合約;若在第三個週五之後建倉,則建倉次月到期的合約(此時該合約已經被稱為當月合約)。
該方案屬於機械化處理,十分簡單,適用於沒有較多時間打理的投資者。更進一步,還可以選擇建倉當季合約多頭,即在1、2、3月建倉3月合約,4、5、6月建倉6月合約,7、8、9月建倉9月合約,10、11、12月建倉12月合約。相比當月合約更為簡單方便。
方案二:
建倉當下基差水平中較為合適的合約:
該方案需要考慮建倉時的市場基差水平,並選擇相對應的合約。相比於方案一而言,稍顯複雜,需要投資者考察當下的年化基差率,因此適用於有一定交易時間的投資者。相對應的,操作複雜度也帶來了相比方案一長期更高的收益水平。
另外,針對體量不同的投資者(10手以下/10手以上),我們也分成了兩個細分方案,主要考慮到次月合約以及次季合約流動性不足,大體量投資者容易造成較高的交易成本。
■建倉後是否需要滾動合約,如何滾動?
股指期貨合約與股票投資不一樣,面臨合約到期的問題,因此滾動合約(合約展期)也是吃貼水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與初次建倉一樣,針對合約展期,我們也主要介紹兩種難易程度不同的方案,並且兩種方案與初次建倉的方案一一匹配:
方案一:
每月第三個週四前平倉當月合約,並開倉次月合約。主要考慮到上文交割結算價的問題,選擇在當月合約到期前一天展期。
另外,為何要等到最後才展期,而非提前幾日或幾周展期,在此不詳細説明,可參考《貼水收斂的速度有區別嗎?》。
方案二:
根據當下基差水平以及所持合約選擇是否展期、以及如何展期:
該方案需要每日考察當天的基差水平以及目前所持有的合約,從而根據表格選擇展期方案。這裏我們以2019年上半年行情為例,介紹實際行情中的具體操作:
路線一:全程持有中證500指數(+776.84)
路線二:方案一滾動持有當月合約(+812.00)
路線三:方案二根據當下基差水平選擇是否展期、如何展期(+832.80)
我們主要考察方案三,由於IC基差在2019年上半年出現較大變化:
首先對於期初的建倉合約,由於2019-01-02的基差水平9.4%處於大於8%的範圍內,因此根據上述方案我們選擇做多IC1906合約(01、02、03、06中的次季合約即06);
其次,在2019-01-18,觀察到基差水平3.0%達到小於4%的範圍內,因此切換到IC1902(當月合約)上;
隨後由於基差持續小於4%,因此一直持有當月合約並滾動;
最後在2019-05-06,觀察到基差水平9.1%再次大於8%,選擇平IC1905合約,並做多IC1912合約。
從結果來看,路線三的收益確實最高,並且操作次數也並不多。與常見的展期方案不同的是,這裏我們除了向前(向未來)展期,還會涉及到向後(向過去)展期,例如從IC1906到IC1902,這是區別於市場常見展期操作的最大不同點,也是路線三超額收益的主要來源。
■為何這樣設計合約選擇方案,原理是什麼?
相比簡單易懂的路線二,路線三根據基差水平,從而在近/遠合約上進行切換。那麼這樣操作的原理是什麼?本質上,在近/遠合約上來回切換,利用的是基差水平的迴歸性質。
當基差水平較深時(超過8%,也可自行定義),選擇做多較遠的合約,此時基差有較大的縮窄動力。由於持有較遠合約,當基差真正修復時,相比較近合約能夠吃到更多貼水;
當基差水平較淺時(不足4%,也可自行定義),選擇做多較近的合約,此時基差有較大的擴大動力。由於持有較近合約,當基差真正擴大時,相比較遠合約能夠避免更多損失;
當基差水平處於中間時,不改變之前持有的頭寸。
總結來看,路線三在市場環境對於吃貼水不太友好時,“熬”在近月合約上,在市場環境對於吃貼水非常友好時,“躺”在遠月合約上,這是路線三的根本邏輯。
當然,基差為什麼具有周期性也是個非常值得討論的問題,在《基差為什麼具有周期性?》中我們將詳細討論。
■指數分紅怎麼處理?
中證500指數對於成分股分紅採用業界常用的模式,根據中證指數公司的編制方案,當指數成分股進行分紅時,價格指數不予修正,任其自然回落。
觀察滬深300以及標普500實際分紅點數可以發現,滬深300成分股分紅常集中於年報公佈後的6月、7月,而標普500成分股基本選擇季度分紅。
體現到股指期貨上就是,IC的6月、7月、8月、9月、12月合約會受到分紅點數影響,因為這五個合約分別在T-1年11月、T年5月、T年1月、T年4月下旬就已經上市,而其存續期又恰好部分覆蓋或完全覆蓋分紅季,因而若行情不漲不跌,指數的分紅也會對這五個合約造成影響,即這些合約應該天然折價。而對於10月以及11月合約而言,其分別在T年8月、T年9月下旬才上市,分紅季已經過去,因而指數的分紅不會對這兩個合約造成影響。
當然,分紅這件事並非無法預料,投資者對其早有預期,因此,一般而言合約早在上市初期,其價格就已經包含了對於指數未來分紅的預測。所以實際上我們看到的6月、7月、8月、9月、12月合約的基差,已經包含了投資者對於分紅的預期。進一步的,如果我們需要利用年化基差率進行上文中是否展期等判斷,就需要剔除掉這部分預期的影響,獲得真實的基差,從而指導是否需要展期。
因此,分紅不影響任何交易相關的結果,也不存在任何簡單的套利空間,其對於吃貼水唯一的影響僅在於年化基差率的計算(本文中若無特殊説明,則年化基差率均已考慮分紅影響)。
對於吃貼水投資者而言,我們需要對影響6月、7月、8月、9月、12月合約的分紅點數做出預測,並重新計算其年化基差率。預測分紅點數,業界一般採用以下的流程:
經過上述流程,在計算所有指數成分股對指數的分紅影響後,具體到某合約上,再根據其合約到期日,對測算日和到期日之間,指數每日的分紅點數進行加和,作為測算日合約的預期剩餘分紅點數。
這樣的流程非常繁瑣,中間涉及到很多的假設,結果並不能保證十分精確。因而我們更傾向於使用往年的分紅點位作為來年的參考,從歷史數據來看,隨着上市公司的逐步發展,每年的分紅均有一個相差不大的增幅,在此基礎上,就能夠大概預測出對於具體合約的影響。
事實上,往往剔除分紅後的基差在每日間的波動,要遠遠大於分紅預估和實際分紅間的差距。準確預測分紅是一個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的工作。投資者可參考《推薦哪些交易軟件,相關數據如何查看?》來獲得計算完畢的分紅點數。
■吃貼水需要對基差擇時嗎,需要對指數擇時嗎?
上文中我們設計的交易方案包括了進場時選擇合約,以及合約的切換,但是不包括何時進場以及何時出場。主要原因在於我們認為吃貼水交易不需要對基差進行擇時,也不需要對指數進行擇時,其本身是一個隨時隨地可以構建的交易。
首先,從定性的角度來看,我們提到吃貼水的本質,就是在接受市場頂尖投資者優秀選股能力的風險轉移,而既然頂尖投資者都不具有預判大盤漲跌的能力(若有則無需對沖),那麼作為風險接受方,吃貼水投資者就更不可能預判漲跌(若有則無需吃貼水)。
其次,從定量的角度來看,基差在2018年底和在2021年底均出現過持續月頻以上的平水及升水,如果處於升水則不進行吃貼水交易的思路,則會錯過2019年的牛市以及避免2022年的熊市。
因此我們認為,牛熊較難預測,但是基差的迴歸特性較容易把握,建議投資者選擇吃貼水路線三,而非直接退出吃貼水交易。
■交易下單的時點有什麼考量嗎?
儘管我們認為對於指數以及基差不需要做擇時,但具體到交易下單的時點,我們認為確實存在一定的考量空間。
從指數本身而言,“週四定投日”已經在投資者羣體中廣為流傳,其背後原因就在於A股市場T+1出金的制度,想要在週末前出金,就必須在週四收盤前賣出賬户中的股票,從而造成了週四的指數點位相比周中其它交易日普遍更低。這樣的現象在中證500指數上同樣存在。從過去幾年來看,中證500在週四大概率下跌,因而建議在週五擇機建倉。
從股指期貨基差而言,基差在每個交易日的日內也具有類似的特徵。由於IC基差本質由對沖帶來,而隔夜風險是對沖的主要目的(盤中風險可以通過賣出股票來部分規避),因而在隔夜風險釋放完畢後,基差有階段性的修復動力。
具體來看,在09:30~09:35、13:00~13:05以及14:55~15:00這三個時段,基差往往會出現大幅變動。
因此,我們建議投資者若無特別判斷,則可以選擇在週五收盤前5分鐘內建倉,此時既利用了A股T+1出金的特性,又利用了對沖投資者尾盤集中做空的特性。
■貼水收斂的速度有區別嗎?
上文中我們介紹的初次建倉方法以及合約展期方法,均使用的是基差水平這一指標,而忽略了時間這一特性。舉例而言,距離到期5個日曆日的合約A貼水0.25%,與距離到期20個日曆日的合約B貼水1%,以及距離到期50個日曆日的合約C貼水2.5%,儘管三者的年化基差率(貼水水平)一致,但其時間上的不同,導致這三個合約仍然存在一定差別。
具體來看,貼水收斂大概率遵循着距離到期越近,基差收斂越快這一特徵。
儘管確實存在這樣的特徵,但該特徵並不十分顯著,在吃貼水的實際交易中也比較難以運用,因此本文對此不多展開。
■賬户資金怎麼分配,需要預留多少保證金?
大盤下跌是吃貼水交易的主要風險來源,因此賬户資金分配即預留保證金是不得不重點考慮的問題,很多吃貼水投資者都是因為盲目加槓桿而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
我們建議投資者根據自己賬户的期貨經紀商給定保證金比例來調節賬户資金分配。除期貨賬户外,流動賬户主要指銀行活期存款或貨幣基金理財等最遲T+2可到賬資金,以應對市場短期內的大幅下跌(例如2016年熔斷);備用賬户主要指公私募基金等任意最遲不超過T+14可到賬資金,以應對市場中長期的下跌(例如2022年3-4月)。
當然,不同投資者也可根據自身資金使用情況合理調整上述方案,但萬變不離其宗,即吃貼水交易本身屬於高風險投資策略,不宜隨意加高槓杆。
■滬深300(IF)與上證50(IH)也可以吃貼水嗎?
除了中證500股指期貨IC吃貼水,滬深300股指期貨IF以及上證50股指期貨IH也是投資者常用的吃貼水工具,具體在過去幾年間的表現:
從結果來看,顯然兩者吃貼水均能跑贏指數不少,但和IC對比相差較大。主要原因在於IC貼水幅度長期大於IF和IH,而造成貼水幅度間差別的根基是對沖環境的差異,上文中我們提到對沖需求集中到股指期貨特別是中證500IC上,因此IC相比於IH、IF,長期對沖需求更多,貼水水平更深,吃貼水的額外收益也就越多。總結來看,相比於持有指數ETF,滬深300IF與上證50IH吃貼水確實是不錯的選擇,但相比於中證500IC吃貼水,仍有所遜色。
我們建議投資者可以基於對市場風格的把握,從而選擇在哪個指數合約上吃貼水,例如看好大盤成長股,則選擇IF;看好大盤價值股,則選擇IH;看好中盤股,則選擇IC。
同時,我們不建議投資者基於指數合約的基差水平,選擇在哪個指數合約上吃貼水,例如看到IC貼水擴大,則選擇IC;看到IF貼水擴大,則選擇IF,具體原因詳見下文。
■可以在IC、IF、IH中來回切換吃貼水嗎?
我們建議投資者根據對三個指數本身的走勢進行合約品種間的切換,但不建議根據品種基差進行切換。
IC、IF間基差的差距本身取決於大盤股票與中盤股票之間對沖成本的差距,因而在股票市場融券環境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時,兩者基差之差會穩定在一個正常水平,而非出現趨勢性變化。
而若真的出現了較大變化,我們認為更可能是衍生品投資者用腳投票,做多性價比較高的品種,同時平多性價比較低的品種。
以2021年為例,2021年IC與IF基差之差分別在春節前,茅指數加速上行,滬深300隨之上漲,但IF基差持續擴大,IC基差持續縮小;以及國慶前,週期股快速上漲,中證500隨之上漲,但IC基差持續擴大,IF基差持續縮小。最終兩個指數的走勢也出現反轉。如果投資者基於IC與IF基差對比進行切換,則會出現“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情況。
■怎麼給吃貼水做保護?
吃貼水交易本身最大的風險在於大盤無差別的下跌,考慮到目前場內市場已經上市的工具(僅有50和300期權,尚未有500期權)以及場外市場的現狀,我們建議投資者使用中金所上市的滬深300指數期權作為保護。
具體而言,建議投資者買入滬深300看跌期權來保護IC的長期吃貼水。考慮到IC吃貼水本身是在利用超額收益,因此期權保護也應從該角度出發,即如果沒有對於指數漲跌的準確把握,那麼應該基於成本來選擇是否當下需要防護。
我們建議投資者關注當月平值IV指標,並在指標低於15時擇機對沖,此時期權的成本較低,到期時間3個月平值看跌期權價格約為3%,到期時間半年看跌期權價格約為4.8%,吃貼水獲得收益大概率能夠覆蓋,因此藉機建立覆蓋時間較長的保護。
即投資者可以選擇拿出4.8%的資金購買半年期的平值看跌期權並持有到期,通過適當的利用期權保護,在吃貼水的交易中能夠熨平收益曲線,持有體驗更佳。
以2021月12月7日為例,彼時指標值為12.62,符合開倉標準,根據上述方案,我們選擇買入IO2206-P-5000的期權合約,價格為312.2。對於一手IC2206多頭(價格為6845.0),共需要做空:
7206.83 * 200 / 4922.10/ 100 = 2.738手
其中,7206.83為中證500指數價格,4922.10為滬深300指數價格,200為IC每點價值,100為IO期權每點價值。綜上,我們實際做空3手。
在2022年6月17日,期權合約(價格為701.0)與期貨合約(價格為6293.0)均到期。最終,期貨端虧損:
(6293 - 6845) * 200 = -110400
期權端盈利:
(701 - 312.2) * 100 * 3 = 116640
總計盈利6240元。成功實現了對於2022年上半年下跌行情的防護。
3拓展思路
■吃貼水與指數定投有何區別聯繫?
■除了A股市場,香港、美國市場也可以吃貼水嗎?
■商品期貨可以吃貼水嗎?
■基差為什麼具有周期性?
■可以多近空遠吃貼水,避免大盤風險嗎?
■多近空遠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不能多遠空近?
■吃貼水相比買股票表現如何?
■吃貼水相比買指數基金、指數增強基金表現如何?
■雪球結構產品對吃貼水影響如何?
■除了雪球結構,還有哪些機構在吃貼水?
■掛鈎中證500的各類型產品和吃貼水的區別?
■吃貼水的理念廣為人知了嗎,現在的參與者多嗎?
4備忘信息
■中證500指數本身有哪些特點?
■中證500指數的更新迭代影響如何?
■股指期貨的保證金比例會發生變動嗎?
■股指期貨的限倉政策影響如何?
■股指期貨的交易權限如何開通?
■推薦哪些交易軟件,相關數據如何查看?
■股指期貨合約規格
本文源自華泰期貨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