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港股私有化後,這家知名藥企75億被收購,正式上市
1
水泵生產商,成功轉行做藥
今日,東音股份公佈,將證券簡稱正式更名為“羅欣藥業”——自今日起,羅欣藥業跨界收購,借殼上市正式完成。
而東音股份的主營業務發生重大變更,轉型進入醫藥製造行業,主營業務為醫藥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資料顯示,之前,東音股份的主營業務為井用潛水泵、小型潛水泵、陸上泵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自今日起,東音股份正式轉型為醫藥製造業。
據公告內容,公司同意將公司中文名稱由“浙江東音泵業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羅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稱由“Zhejiang Doyin Pump Industry Co.,Ltd.” 變更為“Luoxin Pharmaceuticals Group Stock Co., Ltd.”,公司證券簡稱由 “東音股份”變更為“羅欣藥業”。
2020年 4月28日,公司取得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換髮的《營業執照》,公司全稱變更為 “羅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此次變更的原因,來源於東音股份2019年實施的重大資產置換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事項,收購山東羅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9.654%的股份。
2
幾次謀求上市
羅欣藥業是近年來為數不多的港股成功私有化退市後再次在A股借殼上市的案例。
2001年,原羅欣製藥廠改制重組成羅欣藥業。2005年12月,登陸港交所創業板。但2013年至2015年,因為渴望活躍度更高的主板市場,也為了謀求更高的估值,羅欣藥業曾三次向港交所提交轉板申請,但都被拒之門外。
在2017年6月,羅欣藥業只得以私有化的方式退市:2017年3月收到私有化要約,價格為17港元/股,較提出要約前一交易日市價溢價近32%。當年6月羅欣藥業完成退市,彼時市值超100億港元。
羅欣藥業的盈利能力也受到業界關注,2016、2017、2018年,羅欣藥業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為4.26億元、4.66億元和5.12億元。
東音股份1月16日晚間披露的2019年業績顯示,公司預計2019年實現歸屬淨利潤6.2億元-6.5億元,同比增長456.82%--483.77%,此次業績的飆升主要是公司2019年12月完成了重大資產置換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的置入資產的過户登記手續,並履行完畢置出資產的交付義務,羅欣藥業成為公司控股子公司,其經營業績納入公司合併範圍。
但總的來説,東音股份本身就具有較為不錯的盈利能力。2016年4月上市中小板,從年報來看,公司營收持續增長,且三年的歸母淨利潤都在1億以上。
為什麼其還是決定賣殼呢?這或許和羅欣藥業做出的業績承諾有關。在重組方案中,羅欣藥業要在2019年度、2020年度和2021年度實現的扣非歸母淨利潤將分別不低於5.5億元、6.5億元和7.5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上半年羅欣藥業實際實現營業收入為 39.3億元,佔全年預測數的52%;2019年上半年羅欣藥業實際實現的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3億元,佔全年預測數的55%。
未來羅欣藥業能否完成重組方案中的業績承諾,值得後續進一步關注。
3
機遇和挑戰
此前公告披露,羅欣藥業共擁有新藥證書48項,在研1類新藥6項,主要聚焦在消化類、呼吸類、抗腫瘤類產品等領域。其中,研發項目類別比重最高的為抗腫瘤領域。
根據wind數據,2018年羅欣藥業研發人員429人,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8.45%,均高於同期同業平均研發人員數量以及同期同業平均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
因為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和新招標規則的不斷落地,醫保資金騰籠換鳥的趨勢不可阻擋,越來越多的創新藥物被覆蓋其中,中國藥企均加大了對創新研發的投入,探索如何從以成熟產品為主,平穩轉向以創新產品為主。因此有創新能力的成長型藥企,在資本市場上會更受青睞。
需要注意的是,從產品進度來看,羅欣藥業擁有超過90個在研項目,包括28個主要在研產品。但就公司披露的在研項目情況來看,公司自主研發的新藥距離商業化仍然有一定的距離——公司的不少1類創新藥都處於臨牀前或臨牀一期,到未來真正上市盈利,還有較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除了創新產品之外,公司的部分在銷產品也存在市場份額下降的問題:羅欣藥業年報顯示,公司市場地位相對靠前的消化類和呼吸類等系統專科用藥是營收主力,呈現貢獻增長的態勢;與此同時,因為限抗政策等因素導致抗生素類藥品增長明顯放緩,市場份額也在下降。
在挑戰和機遇中,羅欣藥業得償所願,通過借殼上市進入了估值更高、更為活躍的A股市場,未來是否完成業績承諾,是否實現新的增長,賽柏藍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