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從科技科創板上市前瞻: 200億元估值"穩"嗎?

雲從科技科創板上市前瞻: 200億元估值"穩"嗎?

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GPLP犀牛財經,作者夏天。

在人工智能領域,上市是一個分水嶺。

上市前很多公司被投資人追捧無限風光,然而,上市之後,市值則相對高位腰斬、縮水百億,諸如科沃斯(603486.SH)、虹軟科技(688088.SH)則上演了真實版的上市縮水遊戲。

那麼,即便如此,為何作為“CV四小龍”的雲從科技依舊在推動IPO計劃呢?

據公開資料顯示,雲從科技完成股份制改革後,計劃在國內科創板上市,上市時間可能會在2020年底。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雲從科技為啥一定要登陸IPO呢?

雲從科技的200億元估值“穩”嗎?

在人工智能領域,雲從最大的標籤就是其“國家隊”背景。

公開資料顯示,創辦雲從科技前,周曦是中科院重慶院智能多媒體中心主任、信息所副所長,同時擔任中科院與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早年曾在美國伊利諾伊香檳分校攻讀計算機博士,2011年畢業回國後,周曦進入中科院百人計劃,在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成立智能多媒體中心,從事計算機視覺相關研究,是中科院研發實力最雄厚的人臉識別團隊

2015年,周曦帶着一幫中科院的人“下海創業”,而且在此後發展當中只拿人民幣基金,這使其“國家隊”的標籤更為明顯。

關於其融資消息,GPLP犀牛財經經整理後如下:

2015年,雲從科技初創時獲得5000萬元天使輪融資,由佳都科技、傑翱資本投資;

2015年年末,雲從科技完成估值10億元的A輪,劉益謙等資本大佬進入;

2017年11月,雲從科技獲得25億元的B輪融資,順為資本、普華資本等領投。其中,5億元人民幣來自順為資本、普華資本、元禾原點等風險投資機構,以及背靠廣州地方資源的越秀金控、擁有上海地方資源的張江高科等,另外還有來自廣州市的20億元人民幣資金支持;

2018年10月,雲從科技完成B 輪融資,其投資機構除了元禾原點、越秀金控、劉益謙等原有股東外,還有多個國家級戰略投資者入場,包括中國國新、廣州產業投資基金、廣東粵科金融集團、上海聯升資本、渤海產業投資基金等地方政府基金與國有資本。

2019年6月,傳其完成最新依輪融資,投資方不詳,不過,據傳其估值達到了230億元。

此後,雲從科技開始了股份制改革,這也讓雲從科技的上市進程成為既定事實,何時上市只是時間問題。

據GPLP犀牛財經查閲天眼查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12月10日,廣州雲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變更為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雲從科技”)。

雲從科技科創板上市前瞻: 200億元估值"穩"嗎?

對此,據澎湃新聞報道,雲從科技計劃在國內科創板上市,上市時間可能會在2020年底。

一旦成功上市,雲從科技將成為繼寒武紀之後的“AI第二股”。

“很多時候,我們不喜歡談資本層面的一些東西,這大概是身為‘國家隊’的覺悟。”雲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高級副總裁孫慶凱曾説,

不過,一旦上市,雲從科技將不得不與資本產生關聯。

此前,關於資本,據媒體報道顯示,周曦曾為了迎合國家信息安全戰略,避免觸及到國家重點行業的敏感性,拒絕過千億國際資本的“主動示好”,由此可見,雲從背後的思想感情在如今看來變得十分複雜。

對此,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彭思龍曾指出,科學家創業有“七宗罪”,其中之一就是容易陷入理想主義的陷阱:“科學家有的時候會迷失在報國情懷中。在研發方向的決策上都會考慮填補國際空白等等,這樣導致高支出低迴報,企業有時候就死了。”

那麼,在資本這條路上,雲從科技到底走對了嗎?

人工智能的十字路口 上市到底為什麼?

提起上市,人們關注的無非就是兩個問題:

1、籌到錢;2、籌到錢之後怎麼花。

這是當前很多人工智能企業上市的主要目的。

那麼雲從科技上市又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這值得探討。

在前有科沃斯、虹軟科技等人工智能明星企業上市後市值大幅縮水的案例面前,人工智能行業存在虛火旺盛的現實不能忽視——比如在機器人領域的獨角獸科沃斯,作為國內第一家服務機器人登陸資本市場後,一路衝高,市值曾超過300億元,截至4月30日,市值為109.90億元,上市一年多來,市值縮水逾200億元,可以説是,高估值泡沫被戳破後,股價一地雞毛。

另外還有一家明星AI企業虹軟科技登陸科創板,發行價為28.88元,上市開盤當天開盤價高達86.5元,較發行價上漲199.52%,市值351億元。狂歡之後一路下挫,截至2020年4月30日,市值為267.43億元,已縮水四分之一。

因此,人們對於人工智能企業的估值總是表現得憂心忡忡:一方面人工智能企業憑藉技術能夠得到大量的融資支持估值得以迅速提升;另一方面,投資者們很難直接地看到人工智能企業對於未來的規劃和營收情況,種種的不透明都影響着投資者的信心。

可以説,相比概念,人工智能企業能否盈利如今已經成為很多投資人關注的焦點。因為從目前可以獲得數據來看,AI是不是一門賺錢的生意很難在短時間內下定論。

對於雲從科技來講,據GPLP犀牛財經瞭解,雲從科技儘管宣佈在2017年已經實現盈利,預計2018年收入達到15億元,未來預期或能保持4到5倍的增長,其中,金融營收佔比30%左右,安防佔比約60%。

不過,從目前人工智能的落地程度來看,人工智能獨角獸的營收大多都是來自金融、安防領域,市場重合度又很高,剔除政府買單的部分,真正從落地的場景應用裏盈利的又有幾分呢?

在金融領域,公開資料顯示,雲從科技最早選擇從銀行切入。

2015年,周曦帶領團隊為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做遠程開户的身份認證系統,這是雲從科技的第一單業務。

自此,雲從科技在金融行業撕開了一道“口子”。雲從科技官網顯示,業務涵蓋金融、安防、民航、零售等領域,已服務400家銀行14.7萬網點、31個省級行政區公安、80餘家機場,實現銀行日均比對2.16億次、公安戰果超3萬起、機場日均服務旅客200萬人次。

對此,雲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姚志強曾介紹稱,雲從科技是中國銀行業人臉識別的第一大供應商。

除了金融領域,安防也是雲從科技的一個重點方向。

事實上,不論是商湯還是曠視都在重點佈局安防領域,並積極拓展與政府部門的合作,且安防在大部分平台營收中佔比第一。

2016年下半年,雲從科技也開始試水安防領域,不過,雲從科技要想在安防領域站穩腳跟擺脱同質化競爭並不容易,因為其他競爭對手也並不弱——2018年,雲從科技高級副總裁孫慶凱就明確表示希望同傳統安防企業合作。

然而,在安防領域的競爭中,前有海康威視、大華等傳統安防行業巨頭,後有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等同行業激烈廝殺,留給雲從科技的市場份額並不多。

而且,客觀來講,中國目前安防市場的話語權仍舊由海康威視等傳統巨頭掌控,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雲從科技擴張安防領域的發展進程——在安防行業當中,雖説各家技術有些許不同,推出的產品各式各樣,但由於客户所面臨的難題基本相似,因此,這些人工智能企業不管是提出的解決方案還是推出的產品差異性都不太明顯。

那麼在此背景下,雲從科技的核心競爭力到底在哪裏呢?

或許,有時候“國家隊”的招牌能夠發揮作用,然而,“國家隊”也並不是紅綠燈,那麼,雲從科技將如何突圍安防行業,同時,在其他行業加快發展速度呢?

這是一個需要時間來回答的問題。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33 字。

轉載請註明: 雲從科技科創板上市前瞻: 200億元估值"穩"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