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9月17日文章,原題:中國資產的大圖景仍具有強勁吸引力 受到嚴厲監管的衝擊,中國股市經歷了震盪的一年。但總體而言,中國大圖景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沒有變化。儘管一些外國投資者信心受到打擊,但放到中國政策相對美國政策的背景下看,中國資產卻重獲吸引力。
美國金融市場在很大程度上由央行流動性支撐着。但隨着通脹加速,流動性變得不可持續,這將越來越多給成長型股票蒙上陰影。相比之下,中國對戰略目標的追求,會繼續刺激該國在投資組合中的上升。其目標包括調整增長引擎——從出口到內需,並強調供應鏈的獨立性和安全性。目前的監管壓力應被視為旨在促進競爭和減少系統性風險,而這對吸引資本是至關重要的。
人民幣作為貿易、資本、儲備和儲蓄貨幣的國際化,對投資者也很重要。疫情暴發之初,中國抵制住進行非常規貨幣和財政試驗的誘惑。這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美國經歷了最大的中央銀行與政府幹預,顛覆了金融紀律的所有原則。
在亞洲,人民幣正發揮類似40年前德國馬克在歐洲的作用。各國央行對地區貨幣相對人民幣的水平和波動性,正進行監控。這個新生亞洲貨幣集團,將在一定程度上抵禦與美國有關的衝擊,並進一步加強地區商業聯繫。
新興經濟體和投資者正尋求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全世界約30%的央行計劃未來幾年提高人民幣配置。中國人民銀行已宣佈將支持上海試點人民幣自由兑換。這對投資者來説,有三方面影響。
首先,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資產,尤其是現金和政府債券可能成為實際正收益的主要避風港。而對投資者來説,實際回報是最重要的。
其次,中國經濟週期的更大自主性將提供更好的多樣化效益,並接觸到未來更高的增長領域。中國通過創新向製造業價值鏈上游推進,將在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清潔技術和機器人等戰略領域提供機會。隨着本土創新驅動發展,更多成長型公司將為尋求分散風險的投資者提供機會。
此外,全球投資者可能將人民幣視為價值儲存手段和交易媒介。作為美國國債第二大持有者,中國無意讓美元暴跌,但這種金融聯繫將在未來的貿易和關税談判中給中方帶來額外籌碼。中國有句老話“萬事開頭難”。投資者有充分理由對中國資產採取漸進的“獨行其是”的方式。(作者帕斯卡·布蘭克,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