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平台化發展模式效益凸顯,浙商銀行“破浪”高質量發展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財經

自2004年成立以來,浙商銀行便植根民營商貿發達的長三角地區,紮實服務民營、小微企業,做一家“有責任的銀行”。為蹚出一條控制民營企業和實體經濟風險的新路子,近年來,圍繞“兩最”總目標,浙商銀行以“平台化服務戰略”作為頂層戰略,形成了“科技+金融+行業+客户”綜合服務平台的核心競爭力。2020年,雖經歷疫情、讓利實體等挑戰,但經營質效等各指標的穩健則進一步體現了該行的經營韌性。

3月31日,浙商銀行發佈2020年業績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該行平台化服務公司客户數6.25萬户,其中民營企業佔比超8成,融資餘額6784.6億元,同比增長分別達37.9%和49.8%。從企業資產負債表左邊的資產着手,該行創新服務企業模式,區塊鏈資產融資業務佔比達新增信貸資產的65%以上。

隨着平台化服務模式的深入推進,浙商銀行在業務發展規模、業務結構、效益、質量等多方面均取得階段性的突破,逐步尋找到一條既服務好實體經濟、民營企業,又實現自身均衡發展的可持續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浙商銀行創新構建的以產業鏈核心企業帶動服務上下游小微企業的模式,一方面助力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增加了客户粘性;另一方面憑藉大數據風險管理和預警平台等平台化業務風控模式的應用,公司新增平台化業務不良率僅0.15%,未來風險可控。

對此,中金研報分析,浙商銀行平台化業務實施基於場景、技術的支持,有效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隨着平台化產品用户粘性的提升與客户數快速增長,公司未來可以逐步降低存量客户的存款成本、並提升貸款端議價能力,同時在平台化經營過程中沉澱較大規模低成本資金,提升公司的負債能力。淨息差環比微降,長期看好新模式提升資負定價能力。

平台化服務戰略實施首個完整財年,規模效益多處“開花”

自2019年正式確立平台化服務戰略到去年全面實施,期間浙商銀行歷經了疫情、讓利實體、大幅計提撥備等各種挑戰,但公司2020年規模穩步增長、結構不斷優化,體現了戰略的經營韌性。

“傳統信貸業務面臨兩大問題,一是信用風險相對大,二是要降低融資成本,可能會影響到銀行的盈利水平。”3月31日的業績説明會上,浙商銀行行長徐仁豔坦言。因此,該行從企業資產負債表左側的資產解決企業融資問題,如把一部分流動性資產轉換成電子金融工具記載的數字資產,利用區塊鏈技術記載企業的債權、股權、貨權,未來區塊鏈資產的投放方式將成為服務企業的主要融資模式。在此基礎上,浙商銀行通過產業鏈、供應鏈,介入企業經營場景,打造金融服務生態圈,大幅節約了資源的使用,增強銀行有效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從資產負債效率來看,浙商銀行資產負債結構轉型升級持續推進。存貸款雙升,分別為1.34萬億和1.2萬億元,同比增長均超16%。資產端,浙商銀行業務迴歸本源。報告顯示,公司發放貸款和墊款餘額佔比從2018年末的51%增長至2020年末的57%,而金融投資類資產佔比較2018年末則下降了8個百分點。可以看出,信貸投放穩步增長同時以前投資的非標明顯減少,資產端結構優化明顯。

負債端方面,浙商銀行依託平台化服務和場景創新不斷拓展客羣、夯實存款基礎,負債結構持續優化,穩定性不斷提高。數據顯示,公司去年底吸收存款佔總負債比例70%,較2018年末提升7個百分點。同時,公司有效控制同業負債依賴度,同業融入佔比15.07%,處於上市同業較優水平。

而更為優化的負債水平也帶動公司2020年平均付息率較去年有所改善,為2.69%,同比下降0.12個百分點。其中同業負債付息率下降最多,同比減少0.74個百分點。

區塊鏈資產投放的方式,信用風險大幅度降低,數據顯示,從2018年5月至今,該行平台化服務業務融資總額已超過8000億元,不良率僅0.15%,新增業務資產質量優良。

踐行普惠責任擔當,浙商銀行堅定服務民營經濟

成立伊始,浙商銀行就把小微金融作為戰略業務,在市場追逐金融科技“含科量”時,浙商銀行早已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賦能商業銀行服務小微企業中。這與其地處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股東佔比七成以上都是民營企業,定位服務民營服務小微不無關係。

數據顯示,浙商銀行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貸款餘額佔比均居股份制銀行前列。截至2020年末,浙商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為2035.13億元,較年初增加324.09億元,增幅18.94%,快於境內機構各項貸款增速2.41個百分點,小企業標杆優勢進一步鞏固。

與此同時,作為真正服務實體經濟的銀行,浙商銀行堅決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及監管部門對服務製造業等實體經濟的各項決策部署。

2020年與浙江省經信廳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啓動“浙江智造融通工程”,精準支持製造強省建設,在短短半年時間完成了“3年1000億元專項融資”總目標的三分之一。

截至2020年12月末,其製造業貸款餘額1660億元,較上年增長23%;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365億元,較上年增長44%。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為支持小微製造業企業轉型升級,浙商銀行持續推進平台化服務創新應用,將“金融活水”引向“產業鏈相關聯、服務鏈相支撐”的小微園區。截至2020年末,累計支持小微園區項目602個,授信766億元。

科技賦能產業鏈銀行,助力企業降低融資成本

小微企業的經驗能否用於民營企業和實體經濟的貸款中,浙商銀行已做了一些嘗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支持服務實體經濟不光是加大信貸供給、給予利率優惠,更重要的是要將科技賦能到企業發展中去並真正解決其“痛點”。

而作為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應用的領頭羊,浙商銀行近年來通過應用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實現金融科技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真正解決產業鏈、供應鏈上企業應收賬款盤活難、融資擔保難等問題,打通產業鏈資金堵點,助力產業鏈上下游客户融資。

例如,在與乳業龍頭蒙牛合作創新產業鏈金融服務過程中,蒙牛作為核心企業,其上游牧場和下游經銷商缺乏授信擔保資源,融資困難,同時,養殖行業專業化程度高,銀行業難以實現對融資風險的過程管控。

基於此需求和痛點,浙商銀行、浙銀租賃與蒙牛創新“共投融資、共管風險”的企銀合作模式。在上游端,結合蒙牛對上游牧場的專業管控和銀行徵信等風控技術優勢,企銀雙方聯合投放,幫助牧場盤活未來應收奶款和解決中長期牧場建設融資需求,穩定蒙牛的奶源供應;在下游端,依託蒙牛對經銷商的推薦,基於蒙牛和經銷商之間歷史交易數據,線上批量給予經銷商信用融資,解決經銷商採購融資痛點,幫助蒙牛擴大銷售。

事實上,這種上下游的獨特“產業鏈銀行”模式應用在浙商銀行屢見不鮮,正逐步成型。據悉,截至目前,該行已在電子電器、飲料、傢俱、醫藥、糧食、倉儲物流、汽車、金屬加工、養殖、租賃等20多個行業形成特色化、差異化的解決方案。

且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區塊鏈和供應鏈的“雙鏈結合”既有效扶持了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微企業,也提升了浙商銀行產品創設和債券承銷能力。報告顯示,公司2020年債券承銷、擔保承諾等中間業務增長較快,全年共實現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42.5億元,較上年增長4.59億元,增幅12.11%。

既服務好實體經濟、民營企業,又取得較好的收益,還能控制不良,看似“不可能三角”。“通過平台化服務戰略持續推動轉型,為產業鏈重塑、升級、競爭力提升,提供系統的服務方案。浙商銀行在守住初心的過程中管控好風險,提升銀行的盈利能力,我們覺得我們已經開始找到答案。”浙商銀行董事長沈仁康在業績説明會上如是説。

筆者判斷,錨定平台化、產業鏈服務,浙商銀行正積極加快數字化、現代化、專業化創新轉型,相信若干年後,這方面的特色和優勢會進一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