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 不能因為擔心金融風險就不開放
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期間,圍繞金融風險防控、“雙循環”發展、人民幣國際化、資本市場改革等熱點話題,中國人民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回答了記者提問。
泡沫化不是中國經濟特徵
中國不斷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如何統籌好金融開放與風險防控之間的關係?吳曉求表示,金融合作都有風險,哪怕不開放都是有風險的。雖然開放後外部的傳遞風險會增加,但不能因為有風險就不開放,要做好風險評估。
“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是怎樣的?中國經濟競爭力怎麼樣?中國經濟是不是脆弱的?這些都需要作出判斷。”在吳曉求看來,中國經濟是內生性的,增長主要靠內部推動,沒有形成泡沫化的經濟。泡沫化不是中國經濟的特徵。
吳曉求表示,中國近些年也在不斷推出開放措施,包括深港通、滬港通等,通過這些舉措,中國也在觀測外部世界對中國資本市場具有多大風險,總結風險保護體系。基於這些判斷,中國經濟具備了對外開放,尤其是金融對外開放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所以中國沒有必要過分懼怕風險。
吳曉求舉例説,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也有聲音認為外部風險非常大。但事實證明,加入WTO給中國帶來了深刻影響,包括家電和汽車等產業都增強了競爭力。中國經濟同樣如此,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人民幣匯率,都會在開放進程中找到一個合適區間。因為金融開放的邏輯起點是人民幣的國際化和人民幣的可自由交易。如果人民幣自由交易不開放的話,人民幣要作為貨物結算的主要貨幣或者是支付主要手段,乃至於成為儲備貨幣,是不現實的。
註冊制是中國資本市場新豐碑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改革步伐加快,吳曉求認為,中國資本市場30年發展歷程中有三座豐碑。第一座是1990年滬深交易所的建立,中國資本市場翻開新的一頁;第二座豐碑是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意味着中國資本市場進入制度規範的時代;第三座豐碑即註冊制改革,它的意義在於開啓了中國資本市場市場化改革的時代。
“第三座豐碑還在建,但已經完成奠基。”吳曉求説,註冊制改革主要是改變了上市公司的標準和定價機制,同時將進一步改革資本市場的制度規則,包括退市機制、信息披露、監管體制都將進一步完善。而法律制度,包括刑法對違法違規、虛假信息披露、欺詐上市的處罰,都要進行根本性調整。
吳曉求表示,註冊制改革後,上市企業標準發生變化,尚未盈利但成長性較高的企業和高科企業也可以上市。目前中國上市公司的前10位還是以“酒企+金融機構”為主,但像美國紐交所市值靠前的基本都是高科技企業。因此要想辦法通過市場改革和金融政策調整,讓利潤從金融機構流向高科技企業、實體企業中,未來企業市值的排行榜會發生變化,財富管理功能也會發生變化。(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