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委下調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向家瑩)央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發佈公告稱,為進一步完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引導金融機構市場化調節外匯資產負債結構,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決定將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25下調至1。金融機構應樹立“風險中性”理念,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這也是自今年3月11日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上調至1.25後,時隔僅9個月再次調整。值得注意的,這次參數調降的對象僅面向金融機構,並不包括企業。
業內人士表示,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和金融機構可以在境外融資的風險加權餘額上限的大小。此次調降金融機構參數,意味着金融機構跨境融資風險加權餘額上限下降。此舉在當前匯率雙向波動加大的情況下,利於控制金融機構跨境融資風險。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表示,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下調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將有助於金融機構樹立匯率“風險中性”的理念,做好外幣資產負債管理,避免匯率敞口風險,確保金融機構穩健經營,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此前在3月上調宏觀審慎調節參數,恰逢海外多國央行為應對疫情衝擊開啓新一輪量化寬鬆,使得低利率甚至是負利率的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國家外匯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政策調整後跨境融資風險加權餘額上限相應提高,這將有助於便利境內機構特別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多渠道籌集資金。
“彼時參數上調,主要是由於突發疫情對我國經濟構成嚴重影響,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面臨資金鍊緊張、經營受阻等問題,管理層積極採取措施為中小民營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但不可避免,境內金融機構和企業的整體外債有所上升。”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指出,目前國內外債無論從規模還是結構上來説整體風險可控,管理層更關注的是個體企業外債和流動性風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