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25日消息(記者劉柏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全國兩會召開在即,經濟目標怎麼定、經濟政策怎麼走、經濟建設怎麼幹,這些問題受到市場和社會高度關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相關學者25日熱議,“應急性”政策將逐步退出,“逆週期調節”政策有望持續;應逐步豐富經濟增長的內涵,避免“唯GDP主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以及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等將成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任務。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不設GDP增長具體目標”登上熱搜。那麼,從今年以及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是否應該放棄設定GDP增長目標?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顏色表示,完全取消是不現實的,因為GDP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指揮棒”。更現實的操作是,逐步豐富經濟增長的內涵,把GDP作為一個預期性指標,而不是約束性指標。顏色説:“我們要避免‘唯GDP’主義,但是在當前的情況下,完全取消GDP目標是不現實的。因為GDP是經濟運行機制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們宏觀經濟決策的一個基礎。我認為我們應該把GDP當做一個預期性指標,而不是約束性指標,這可能會更現實一點。”
在經濟政策的走向上,幾大關鍵詞已較為明確——“連續性”“可持續性”“不急轉彎”。在此基礎上,學界提出的觀點是,“應急性政策”應當逐步退出,“逆週期調節政策”不急於退出。
顏色説,專項債券應當發揮更大作用,不宜大幅壓縮;政策性利率和準備金不宜過快上調。“專項債券是一項很重要的財政工具,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應該擴大使用範圍,提高使用效率。在全球貨幣政策持續寬鬆的背景下,我們沒必要急着去調整這些政策性利率以及準備金等,這是體現政策‘不急轉彎’很重要的一個標誌。”
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一大議題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對此,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指出,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以及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等,將成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任務。劉俏説:“如果要繼續維持一個比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如果我們只靠勞動力要素、資本要素,那麼增長的質量可能會打折扣。我們説新的發展階段、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發展格局,要體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當中最重要的增長動能就意味着要往全要素生產率來傾斜。講到‘十四五’規劃的時候,注意一個表述就是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消費是‘基礎性’作用,投資是‘關鍵性’作用。過往四十年我們説的是投資拉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現在我們説的是消費要發揮基礎性作用。”
促消費、擴內需毫無疑問已成為重中之重。在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徐憲平看來,居民消費率從1978年的48.8%滑落到2019年的38.8%,居民消費率接下來有進一步提升空間,這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居民消費率偏低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堵點。大國經濟主要還是靠內需支撐。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當中的要義也是要更多地依靠國內需求、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