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經過半,上半年經濟形勢如何?當前經濟還面臨哪些問題?要如何有效支持中國經濟在下半年復甦?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就上述問題分享了看法,他指出,當前疫情防控與房地產行業是影響經濟恢復的兩大因素。姚洋建議,發放1.5萬億元額度的“消費特別國債”,通過各省認購的方式支持地方發放消費券刺激經濟。他再次強調,當前要對需求側進行補貼,可考慮發放用途廣泛的消費券和現金。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 澎湃新聞記者 周頔 攝
以下為採訪實錄(略經編輯):
當前經濟恢復面臨哪些挑戰
澎湃新聞:今年以來,內外部環境出現了很多超預期的影響因素,您怎麼看當前的經濟形勢?年初制定的5.5%經濟增長目標還能實現麼?
姚洋: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是4.8%,而一季度佔全年比重約20%,摺合到年增長是0.96個百分點。當前二季度數據還沒有出來,但市場上普遍估計增長大概是1%-2%。而二季度佔全年比重約25%,所以它對全年的貢獻大概是0.25-0.5個百分點。
所以上半年合計大概就是1.2個百分點,而年初制定的增長目標是5.5%,那麼下半年經濟增長就要貢獻4.3個百分點,按下半年貢獻55%的比重摺回到半年的增長率,這就要求下半年經濟增速達到7.8%。
我覺得要想達到7.8%,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它大大超出了我們潛在增長率的速度。按我的計算看,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大概在5.5%-6.5%,按照平均看也就6%,可7.8%遠超了我們的潛在增長速度,除非下半年經濟出現2020年下半年那樣劇烈的反彈,否則要達成5.5%速度還是難度非常大的。
如果下半年我們的經濟增速按潛在增速6%來計算,那麼摺合到全年就是3.3個百分點,全年大概是4.5%的增長速度。
不過我覺得增速並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下半年經濟能夠平穩恢復到潛在增長速度,就已經很好了。
澎湃新聞:您認為當前經濟恢復面臨着什麼樣的挑戰?
姚洋: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特別是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為什麼有所下降?這其中有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疫情,一個是房地產。
第一個方面是疫情,今年暴發的疫情和2020年疫情不太一樣。2020年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沒有這麼強,所以我們採用動態清零的辦法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在全世界我們是做得最好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2020年5月份就開始了經濟恢復。直到去年上半年,我們的經濟恢復都非常好,動態清零成為了一個重要的保障。
然而,今年奧密克戎病毒與此前不一樣,它傳染性極強,想把它完全防住的難度極大。
我自己從今年2月份到現在就沒出過北京,也不敢出去,出去之後可能就回不來了,或者到了哪裏就地就可能被隔離起來。今年北京和上海先後暴發了疫情,而京滬是中國經濟的火車頭,這兩個城市流動變成困難之後,對全國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第二方面是房地產,房地產大幅下降,我們對這件事的影響估計不足。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大約是17%,也就是説其直接和間接的影響超過17萬億。對100個城市的房地產銷售數據統計可以看到,上半年房地產銷售下降了51%,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由於房地產在GDP的比重很大,給經濟挖了一個大坑,要想增長就必須先填補上這個坑。當前6月份房地產的數據有所好轉,但能不能持續還有賴於進一步的觀察。
澎湃新聞:疫情以來居民收入在下降,老百姓有能力購房麼?
姚洋:2020年疫情嚴重的時候,房地產銷售也是很好的,當年房地產增速超過20%。我們看到今年上半年家庭儲蓄還在增加,説明居民是有能力買房的,而且當前現房銷售的數據是很好的,下降嚴重的是期房,這與房地產行業的現狀有關。
房地產是個長鏈條產業,這不僅僅是把房子蓋起來了,居民在買房之後,還要裝修,買傢俱電器等等,房地產銷售能把整個消費給帶動起來。
澎湃新聞:您怎麼看待當前房地產行業面臨的困難的原因?有什麼建議?
姚洋:在談及房地產行業下行因素的時候,很多觀點從人口結構等方面分析,這些都是長期因素。而造成當下困境的主要因素是短期因素,我認為造成房地產大幅下降的因素是信貸被卡住了,最根本的原因是“三條紅線”。上半年房地產的信貸下降了53%,這是斷崖式的下降。
中央三令五申要讓房地產健康發展,要求各地要因城施策。從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今年兩會再次強調,地方已經開始行動起來,政策力度僅次於2016年那一輪房地產上漲。但以往地方政府一行動起來,房地產市場馬上就會有反應,但是今年並沒有奏效,並不是説老百姓手裏沒有錢了,而是因為老百姓是理性的,當前很多房地產企業的流動性被限制,老百姓看到了供給側的風險,出於對爛尾的顧慮,就不去購買期房。當前,居民購房意願在大幅下降,長期信貸也在下降。
我們要正確認識房地產信貸,宏觀經濟學裏有個金融加速器理論,房地產自然地具有金融加速的作用。房地產製造了資產,有了資產可以拿去抵押,可以去借錢,所以房地產是金融的加速器。反過來説,房地產收縮,整個社會的信貸也會跟着收縮,金融加速器也會加快下降的速率。
房地產的特性決定了它的高負債特性。那些大型房企之所以在政策收緊之前出現經營問題,主要是因為多元化經營,把搞房地產建設的資金拿去造車,搞VC,搞那些他們不在行的東西導致了虧損,而正常經營的房地產企業不會出現很大問題。
不能説看到有些房地產企業出現了問題,就認為整個房地產企業都有問題,然後進行全行業的整頓。
我覺得,想讓下半年房地產業持續復甦,三條紅線要調整。
須建立長效防疫的機制
澎湃新聞:您剛剛也談到,影響經濟復甦的因素中,除了房地產還有疫情。
姚洋:我們必須得建立一種長效的防疫的機制,做不到這一點,經濟是無法進入到穩定復甦階段的。
我的建議是,公共場所要求3天或7天的陰性核酸,當前核酸網已經非常密了,這個可以做到,居民目前也接受了這個要求。
當前很多地方動輒就是區域化的原地靜止,很多地方看有發生疫情地區的人員過來就直接隔離,這對人員流動造成了極大影響,經濟必然遭受影響。
另外,我們應該把全國的防疫和隔離政策統一起來,各種碼也統一起來。這樣可以解除很多國內人員流動的限制。
最後,還要開放國際旅行,中國不能跟世界隔離。事實上過去兩年中國也沒有跟世界隔離。我不同意那種世界正跟中國脱鈎的説法。從數據上可以證實,中國正在跟世界更深地掛鈎,而不是脱鈎。
疫情什麼時候結束我們無法給出確切的時點,但我們要有一個平穩的過渡。
可發放1.5萬億元額度“消費特別國債”
澎湃新聞:此前您一直呼籲要補貼消費,建議政府發消費券。現在未有全國層面的消費券,只是一些地方在自己發,您怎麼看這個情況?
姚洋:為了彌合地區差距的問題,我建議可以參考2020年發行過的“抗疫特別國債”,考慮發放1.5萬億額度的“消費特別國債”,讓各省來認購。認購回去是發消費券、發現金都可以,但要各省自己償付。可以規定一個最低認購限額,這就避免了強省與弱省差距拉大的問題。
當前政策推動經濟循環的傳導速度太慢了,不像消費券可以馬上把經濟帶動起來。很多人擔心老百姓會把錢存起來,為了解決這部分的顧慮,可以考慮給收入較低的人羣發放,這部分人沒有存款,是月光族。給這些人發消費券後他們不會把錢存起來。
澎湃新聞:當前PPI持續高位運行,但一直沒有傳導到CPI上。對廣大中小微市場主體來講,這樣的情況能持續下去麼?下半年CPI會不會有較大的抬升?
姚洋:今年兩會對全年通脹的既定目標是3%,但我覺得不太可能達到,因為當前需求嚴重不足。如果CPI真的會超過3%,我會非常高興,這説明我們的需求回來了。我估計如果能超過3%,那一定是豬週期回來造成的。
美國6月CPI高達9.1%,但整個市場繁榮,失業率低於4%。當然,美聯儲將控制通脹的目標定為2%,我覺得他們壓得太快了,可能美國經濟要硬着陸了。
很多人在擔心“滯脹”,當前國內經濟只有“滯”沒有“脹”。較高的PPI是國外傳導進來的,但由於消費不足,所有的壓力都停留在企業身上了,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壓縮了。所以當前消費是非常重要的,消費增長、物價上漲,企業的壓力才會降低一些。
澎湃新聞:現在價格機制傳導不下去麼?
姚洋:消費起不來,企業需要大殺價才能把東西賣出去。當前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理不清經濟循環的關係,認為搞投資能留下東西來,搞消費錢花了就沒有了,養懶人可不行,所以政策發力點都在投資側,但我認為當前的重點必須要刺激消費,要在需求側做文章。
當前我們已經沒有多少超大工程可以投資了,於是很多地方開始修橋補路了。今年政策允許預支明年的專項債,但地方政府如果沒有工程可以投,那麼逼着它投入就會造成浪費。其實把投資總額的一小部分用來刺激消費,可能不會影響總體投資籃子,但會是有效果的。
對於下半年和全年CPI走勢,考慮到豬週期的緣故,有可能超過2.5%,甚至可能還會更高一些,因為我國食品價格對CPI影響還是很大的。
澎湃新聞:對於下半年重振經濟,您還有什麼其他建議嗎?
姚洋:還是剛剛説過的那兩點,一方面是疫情防控,另一方面房地產要恢復。此外,要對消費端進行支持,擴需求的前提就是擴大消費、穩定疫情。
支持消費還是要發消費券,發用途廣泛一些的消費券,不要制定用途,也可以順勢再發一些現金,需要讓居民把錢花出去。
來源:澎湃新聞
流程編輯:TF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