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財經4月28日電(左宇坤)保本保息的大額存單是不少投資者的“理財保底項”。但近期,以中長期大額存單為代表的存款產品利率也出現下調。
中新財經採訪發現,4月25日以來,多家國有大行及股份銀行已下調了不同期限大額存單的利率,且目前大額存單十分搶手。
資料圖:人民幣有序擺放。 艾慶龍 攝
多家銀行下調定存利率
“銀行工作人員之前給我提過定存利率要降,我以為是拉業績的話術,就沒太在意。結果25號銀行又打電話説已經降了,讓我問問其他銀行的情況,看還要不要存了。”身在北京的蔡女士告訴中新財經。
蔡女士此前瞭解的中國銀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從3.25%降至3.15%。“本來是想着再等一個月的工資一起存,結果一天時間就損失了90多元。”蔡女士説。
中新財經查詢中行手機銀行發現,起存金額2萬元的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調至3.15%;2年期定存只有50元起存一檔,利率為2.25%。大額存單產品中,起存金額20萬元的3年期產品利率也只有3.25%。
銀行大額存單產品。 截圖
工商銀行的客服向中新財經證實,4月25號時確實下調了存款利率。“大額存單一般需要三年起存,利率原來是3.35%,現在是3.25%。”
建設銀行的工作人員同樣表示,利率下調了一個百分點。目前三年期定期存款,從之前的年利率3.25%降至3.15%,兩年期定期存款,由2.6%降至2.5%。
農業銀行的部分期限大額存單利率也已調整。目前20萬元起存的大額存單,3年期年利率從3.35%降至3.25%,兩年期的則從2.7%降至2.6%。
更早些時候,不少股份制銀行的大額存單產品也已出現變動。相比於四大行均在10個基點左右的下調,幅度也相對更大。
“這次銀行主要調整的是3年期以及2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5年期及以上,1年期及以下的定存利率基本沒變。”某國有銀行工作人員對中新財經表示,有些銀行的5年期和3年期定存利率是一樣甚至倒掛的,所以一般業務辦理中最受歡迎的也是3年期產品。
大額存款額度緊張售罄
中新財經採訪發現,目前看來,各銀行間、乃至同一家銀行不同分行間的調整節奏和幅度不盡相同。有受訪者表示,不同銀行網點間、線上線下業務辦理都可能會有不同的利率顯示,甚至如果有熟悉的客户經理,可以嘗試爭取到以下調前的利率存款。
“我國已經在形式上實現存款利率市場化,銀行在存款利率定價上擁有較大的自主權。”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中新財經解釋稱,因此,不同銀行會根據自身資產負債結構、業務發展戰略、對未來流動性判斷等因素,採取差異化的策略。
“同一家銀行在不同的階段,同一家銀行的不同分行,也可能採取不同的存款定價策略。因此,這是存款利率市場的體現。”董希淼表示。
某銀行顯示售罄的大額存單產品。 截圖
但相同之處是,是各銀行的大額存款額度均非常緊張。
“因為利率加成有一定變動,目前建行的定期存款產品有調整。一年期沒有太大問題,長期的兩、三年存款得稍等等,利率上浮的產品都沒了。”建行一位工作人員向中新財經表示,相關業務暫停多少時間尚不確定,但應該不會太長。
工行工作人員介紹稱,存款額度處於限量狀態。線上辦理就看是否顯示有額度可辦,線下各網點可能每天有額度發放,建議具體到各網點諮詢。
農行工作人員同樣表示,大額存單最近額度很緊張,可以説幾乎沒有額度了,具體發放時間只能等總行通知。
資料圖:中國人民銀行。中新社記者 張興龍 攝
存款利率下行為必然趨勢
“受內外部複雜因素影響,市場無風險收益下行將是長期的趨勢。從長期看,存款利率下行是必然的趨勢。”董希淼表示,隨着存款利率逐步下行,銀行負債成本將有所降低,有助於保持利差基本穩定,進而提高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向實體經濟讓利的意願和能力。
根據部分銀行已披露的2021年業績數據,無論是國有大行還是股份行,淨息差均出現了一定的下滑,且今年銀行息差下行的壓力仍比較大。當下,加強負債管理、緩解息差壓力也成為多家銀行今年的重點工作。
分析普遍認為,大額存單事實上對銀行來講是一種負債。隨着資管新規等深入實施,同業負債持續壓降,存款佔比進一步提高。利率的降低則有助於降低銀行的負債成本,進而實現貸款成本進一步下行,提高銀行讓利實體經濟能力。
1月18日,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存款利率如果太高,貸款的利率就很難降下來,企業融資成本也就很難降下來,“所以我們現在下了大力氣,維護存款市場的秩序,穩定銀行負債成本,推動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對個人而言,如果資產配置中中長期存款等產品較多,那麼收益率可能有所下降。”董希淼提醒,投資者應平衡好風險與收益的關係。
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也表示,考慮到同期限大額存單利率仍明顯高於定期存款利率,在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銀行業需要降低負債成本的情況下,下調大額存單利率仍有一定的空間。
同時,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存款端利率下降之後,通常銀行對應的貸款端利率也會有一定的下降,居民去銀行申請房貸等貸款所應付的利息也會相應地減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