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健康淨虧損近4億,互聯網醫療未來能否迎轉機?
5月25日晚,阿里健康公佈了2021年年報數據,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實現營收205.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32.6%,毛利達41.1億元人民幣。其中,醫療健康及數字化服務業務收入達約人民幣670.2百萬元,同比增長98.9%。
截至5月26日收盤,阿里健康港股報收3.7港元/股,漲幅為2.63%。
營收止盈為虧
對於互聯網醫療來説,業績虧損似乎成為了一個跨不過去的“坎”。根據此次阿里健康公佈的財報數據顯示,其利潤虧損達到2.65億元,經過調整後虧損3.94億元,而2021年同期調整後淨利潤為6.30億元,同比由盈轉虧,損近10億元。
(年報截圖)
其實,交出這樣的成績單,相比此前的平安健康與京東健康近十億元左右的虧損,也還算差強人意。要知道,在互聯網醫療持續虧損的情況下,阿里健康也是頭一個突破虧損境況的互聯網醫療企業。
具體業績情況來看,報告期內,公司實現毛利41.08億元,但毛利率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至20%。對於毛利率的下降,阿里健康表示,主要因較高毛利的醫藥電商平台業務收入佔比下降;提升線上B2C藥品銷售市佔率影響醫藥自營業務毛利率降低;以及較低毛利率的處方藥業務顯著增長,收入佔比提升。
另外,阿里健康的銷售及市場推廣費用出現大幅增長,同比增長7.59億元至19.81億元,增幅達到62.1%。對此,阿里健康表示,主要由於在天貓醫藥平台和阿里健康大藥房品牌心智建設加大投入;為提升線上B2C藥品銷售市佔率、加速處方藥業務佈局增加相應市場投放;以及繼續加大在銷售及運營職能人員、本地醫療、醫鹿APP等創新業務運營人員方面的投入。
而截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健康醫藥線上自營店的年度活躍消費者超過1.1億,服務的非藥用户數量同比增長117%。支付寶醫療健康頻道年度活躍用户數已達到6.9億,集團日均在線問診服務量已達到30萬次,較半年前增加5萬次,較上財年增加1.7億。
同時,公司運營的天貓醫藥平台向消費者提供的商品超過4400萬個SKU,較半年前快速增加400萬個,服務超過2.6萬商家。截至報告期內末,與阿里健康簽約提供在線健康諮詢服務的執業醫師、執業藥師和營養師合計近16萬人,較半年前增加2萬餘人。
5月20日,阿里巴巴對阿里健康的持股比例從56.70%增至57.06%。作為阿里巴巴集團在大健康領域的旗艦平台,阿里健康牢牢把握住了平台自身的流量與用户優勢,這也使得阿里健康擁有目前業界最完整的入口矩陣,並使其形成了多端用户觸達。
而根據西部證券年初發布的研報也指出,阿里巴巴在醫藥健康行業中的佈局,由阿里健康牽頭和推動,並協同支付寶、淘寶、阿里雲、釘釘等生態各方,集眾家所長。
可是即便如此,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痛點還是無可避免,虧損的局面雖然降幅收窄,可依舊還是在虧損。
互聯網醫療應該不斷開展合作
《國際金融報》記者就目前互聯網醫療持續虧損的問題採訪了醫療戰略專家史立臣,他表示,對於互聯網醫療的持續虧損的原因,實際上,在一開始互聯網醫療的商業邏輯就有一些問題。
因為在新中國建國以來,大家的習慣基本上都是診療不花錢,隨後醫療逐漸發展,掛號費與專家掛號費等才不斷出現,但對此也只是象徵性的收一塊錢到幾十塊錢不等。而對於互聯網的遠程診療,線上診療,一開始就收幾百或者幾千的費用,老百姓沒有這樣的就醫習慣,同時與醫院掛號費相比,這樣價格差距也很難消化。
雖然不排除有人會接受線上診療,但是體量相比去醫院看病的人確實還是很小。
於是,互聯網醫療轉變方向,開始在掛號、智慧醫療等領域發力,例如,給醫院配備一些醫療設備等,給醫院做一些相關的輔助。但需要注意的是,公立醫院全部為非營利性機構,在提供相關設備後,誰來向醫療企業付錢呢?由此帶來的後果也顯而易見,就是互聯網醫療行業不斷“燒錢”。
對於未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趨勢,史立臣認為,主要有兩個方向。
一是互聯網醫院協助公立醫院的線上運營。因為就目前情況來看,公立醫院的線上診療大部分都成了“殭屍醫院”,因為沒有充足的資金與人力進行運營,而目前互聯網醫療企業則擁有線上診療的經驗與專業性,可以從中切入,幫助公立醫院的線上平台進行運營。
二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例如,有一些非常專業的領域可通過線上專家進行解決,剩下的如患者到了康復期等,就由普通醫療人員解決。或者互聯網醫療企業將線下的醫療資源進行整合,為一些小的線下門診提供藥品、專家或者做遠程的醫療檢測。如此一來,也更能體現互聯網醫療的價值。
就目前阿里健康的二級市場來看,其跌幅依舊“不可阻擋”。自去年1月以來,其股價已經從24.7港元/股一路下跌至今日收盤價的3.7港元/股,跌幅85.02%,市值蒸發近2838.74億元。
記者:胡鑫宇
編輯:王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