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郭澤涵中國網記者
9月14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在線舉辦。本次分析會聚焦“美國加息對我國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及我國的應對”,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何青代表課題組發佈報告。
報告指出,疫情以來歐美國家採取了非常大的量化寬鬆政策,帶來很多通脹問題。從2022年開始,持續通脹成為美聯儲必須要面臨的一大問題,特別是3月、5月、6月,俄烏衝突加劇使得全球供應鏈受到影響,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產品出口國,疫情下出口受到影響。一方面是美國需求持續旺盛,另一方面供給出現問題,導致通脹預期不斷上行。報告判斷, 9月美聯儲應該會加息,主要是看會加息75點還是100點。
報告指出,美聯儲加息通過美元國際貨幣地位對全球的金融市場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是非對稱的,對新興市場衝擊較為嚴重。美聯儲加息主要影響三類國家,一是不隨美聯儲加息而加息、採取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以土耳其舉例,美聯儲加息,美國資產變得更加有吸引力,很多資本就會拋售土耳其貨幣,大量回流美國,導致跨境資本流出,本幣大幅貶值,股票市場大幅下跌。二是跟隨美聯儲加息的國家。美聯儲加息後,美國資產更加昂貴,為對抗美元,新興市場國家選擇加息,這導致其國內本就不景氣的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劣,最後會導致本幣更大幅度的貶值。三是能源國家。美聯儲加息意味着美元指數和美元價值上升,這導致以美元標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使得這些原材料出口國的經常賬户惡化。
報告指出,目前新興市場危機初顯,如果美聯儲進一步加息危機將會爆發。以巴西和印度為例,這兩個國家的股票波動幅度更大,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巴西已經超過了10-12%,印度國債收益率已經到了7%,已經藴含了極大的危機。9月20日,美聯儲如果更大幅度加息將導致全球金融市場更大的波動。
報告認為,在過去天量貨幣政策的情況下,實體政策的發展落後於貨幣的供應,再疊加俄烏衝突及供應鏈失衡,導致大量國家進入高通脹階段,全球經濟在高度不確定下,高通脹將是中長期的。原因在於,一是中美貿易衝突、俄烏衝突以來,供應鏈產生逆全球化趨勢,供應鏈成本急速上升、安全受到影響,低成本時代或將結束。二是在全球加速老齡化的過程中,全球勞動力過剩的時代已基本結束,進入勞動力緊缺時代。三是在過去十年,能源公司並沒有擴大產能,供給有限,隨着需求的上升,能源需求持續旺盛,同時,地緣政治衝突將導致能源價格極大的不確定性,全球氣候變暖也帶來能源價格更大的不確定性。
報告指出,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債佔比比較低。中美貿易衝突以來,中國外貿佔經濟總量的比例在逐漸下降,慢慢轉向內需方向。中國現在貨幣政策相對獨立,歐美國家寬鬆的貨幣政策意味着通脹率很高,但生產能力相對有限,而中國的生產能力是非常強大的。在2020年較長一段時間,中國的出口表現相對較好。原因在於,雖然歐美國家加息抑制了總需求,但它們需要大量進口中國產品平抑物價水平,使得中國的出口表現相對良好。中國最大的挑戰還是疫情對社會生產生活帶來的挑戰,以及經濟是否能夠保持正常運行。
報告指出,從過去的情況看,美聯儲的指數在90-110上下波動,美元指數已經接近上行空間。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貶值空間有限,同時,在本輪美元加息的情況下,全球貨幣貶值純粹因為美元指數上升,除美元之外,人民幣相對一籃子貨幣還出現了短暫持續升值的狀態,所以,不必擔心人民幣大幅度貶值,適度貶值體現了人民幣更加有彈性和韌性。
報告建議,要“抓住”窗口期,增強國際影響力。利用好金融政策調整與國際政策的協調,擴大內需、優化產能和產業結構調整,金融政策調整與國際政策協調。中國既不是邊緣國,也不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國,需要更大幅度參與到國際貨幣體系中,現在華人蔘與更高級別國際組織的比例較低,我們的人才要更多參與到現有體系中,比如世界銀行、IMF等。另外,要在“一帶一路”國家和金磚國家推行人民幣的使用,使這些國家和中國經濟成為一種互補關係,在國際政策協調下讓這些國家持有更多人民幣資產,減少美元加息的影響。
報告強調,更關鍵的是做好自己,要擴大內需、優化產能和調整產業結構。只有這樣,中國的產品才能在持續經濟增長過程中和全世界進行交易,成為核心競爭力。
責編:蔣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