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商務部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8497家,同比增長48.6%,較2019年同期增長12.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81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4%,與2019年同期相比,我國吸收外資呈現出逐月增長態勢。
根據聯合國數據,去年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同比下降四成多的情況下,中國吸收外資逆勢上漲,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中國美國商會今年3月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81%的企業認為,2021年本行業的中國市場將實現正增長;中國歐盟商會6月初發布報告,稱60%的受訪歐洲企業計劃2021年擴大在華業務。
聰明的外商一定不會放棄中國市場,這樣一個判斷正在被迅速地印證着。外資持續加速流入中國,毫無疑問,看中的就是中國強大的內生動力、更安全的供應鏈體系、良好的營商環境和開放的政策支持,而這也是他們在全球化市場化中的真實選擇。
利用外資向服務化和高技術化邁進
前5個月,我國吸收外資總量持續增長。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説,從總量來看,今年用5個月的時間達到了去年吸收利用外資的一半,超額完成任務。
從結構來看,外資進入中國,60%多流向高附加值的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30%多流入高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的製造業。
從地區來看,外資在東部地區集聚規模比較大,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程度擴大,吸收利用外資也開始出現大規模向穩。
總的來説,我國現在利用外資已經朝着服務化和高技術化的方向在邁進。
張建平認為,外資在中國對高質量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雙循環發展都起到關鍵性作用。外資就像中國市場上的“鮎魚”,鮎魚效應會讓國內的企業感受到競爭的壓力,然後朝着高質量和高附加值的方向去邁進。
外國企業在中國也在迭代升級
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認為,不可否認,這幾年的確有一些外資企業撤離中國,關閉了中國的工廠,其中最具影響性的是2019年10月三星關閉惠州工廠,很多人把這當成一個標誌,認為是外資對中國沒有信心了。但人們沒有注意到的是,惠州工廠關閉不久,三星電子在西安閃存芯片項目二期第二階段投資80億美元投資就正式啓動,如今這一項目已持續投資超200億美元。
三星在中國的投資,不再是生產手機、組裝電視,而是生產閃存芯片。可見,外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也隨着中國的產業升級而升級迭代。
大量訂單和投資向國內迴流
在東莞,在江蘇,多家紡織企業表示,原本在印度和東南亞生產的訂單由於當地疫情反覆、企業開工率不足而回流到了國內。
張建平分析,從當前疫情形勢來看,中國防疫是最好的,恢復生產秩序的效率最高。從中長期來考量,去年10月以後,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就已超過美國,中國已變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場。外商投資中國看中的就是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
此外,中國現在是全球供應鏈的核心國家之一,外資在中國可以進行高效率的全球供應鏈、價值鏈的銜接和配套。中國又是一個全產量體系的國家,有非常好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產業規模效應。在全球資本流動放緩的局面下,最能讓外資感到有希望、有增長空間和能獲得利潤的市場就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