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在經歷去年新冠疫情後正在強勁但不均衡地復甦,並接近微妙關口。歷史經驗顯示,重大沖擊後的經濟復甦路徑並非線性,全球經濟復甦仍舊面臨重大考驗。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程漫江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疫情衝擊之後,經濟亦存在復甦懸崖,全球經濟在基本完成疫後修復後再次放緩屬自然現象。未來需要密切關注海外疫情、新冠口服藥和邊境開放的發展進展,觀察全球經濟增長是否出現新邏輯。
中國經濟今年或增8%
2021年是中國宏觀經濟持續復甦的一年。
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8.3%,二季度GDP同比增長7.9%,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9%,經濟同比增速逐季明顯回落,但是從兩年平均增速來看,三個季度分別為5%、5.5%、4.9%。而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
程漫江表示,從數據上看,受疫情反覆、極端天氣、原材料和能源供應短缺等因素影響,第三季度經濟增速相比第二季度確實有所放緩,出現了新的下行壓力。
程漫江預測,第四季度GDP可能將回落至4%左右,不過對應兩年平均增長5.2%左右,較第三季度兩年平均增速有小幅回升,全年增長8%左右,明年經濟增速在5%左右。
時至年末,國務院、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密集部署、研判經濟形勢,研究今明兩年政策銜接。
程漫江認為,未來我國經濟增長點預計還是繼續圍繞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和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撐這兩條主線展開。
“隨着共同富裕建設的積極推進,我國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中等收入羣體規模不斷擴大,國內大市場優勢將更加突出,家庭消費潛力釋放,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顯現。同時,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中國會繼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產業鏈的自主穩定,推動我國產業向全球價值鏈的更高端邁進,預計未來圍繞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先進製造業、高技術產業的研發、投資和應用將取得積極成果。在堅持科技創新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前提下,應該繼續保障我國製造業的平穩增長,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本次疫情期間,我國強大的製造業生產優勢發揮了巨大作用,不僅保障了我國經濟的穩定運轉,而且通過出口的強勁表現促進了經濟增長和就業穩定。”
美聯儲縮表對中國經濟影響有限
目前,美國等國家的央行正在逐步退出非常規的經濟刺激措施,包括極低的利率和超大規模的購債計劃。
北京時間11月4日凌晨,外界預期多時的美聯儲“縮表”如期而至。美聯儲在結束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後宣佈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至0.25%不變,並從11月開始將每月資產購買規模減少150億美元,縮債計劃將於2022年年中結束。
程漫江認為,美聯儲當前釋放的縮錶速度和貨幣政策收緊節奏相對温和。但當前美國的通脹壓力上升明顯,美國10月CPI同比增6.2%,是1990年1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核心CPI也大幅同比增加4.6%。
美國總統拜登已明確表示,扭轉通脹大幅上漲趨勢是其首要任務,並要求美聯儲獨立監測通脹,並採取必要措施。“當前市場和美聯儲對通脹持續性、未來加息時點、通脹和工資螺旋上漲的關係存在一定的分歧,也為未來美聯儲預期管理和貨幣政策平穩退出增加了挑戰。未來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收緊節奏對全球經濟金融的穩定都至關重要”。
不過,程漫江表示,就目前美聯儲的温和收緊進度來看,預計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相對有限。
她認為,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影響我國經濟運行的因素主要以國內因素為主。“我國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實現經濟恢復性增長,率先推動貨幣政策迴歸常態水平,當前經濟運行穩健,金融市場流動性適宜,中美10年期國債利差處在相對較高的水平。與此同時,我國國際收支運行基本平衡,資本流入結構優化,人民幣匯率雙向幅度彈性增強,在今年相對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中表現出了較強的韌性,預計未來能更好地發揮匯率‘調節穩定器’的作用,有效應對美聯儲貨幣政策外溢。”
需關注明年全球經濟增長邏輯是否有變
去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經濟進入了一個“V型”反彈。目前有觀點認為,全球經濟增長很可能已經觸頂。
IMF的《世界經濟展望》將2021年全球增長率預測從7月的6.0%下調至5.9%,並預測2022年增長率為4.9%。
具體至國家與地區,放緩趨勢已經較為明顯。程漫江表示,今年上半年,歐美髮達國家在疫苗普及、經濟活動重啓和前期政策刺激的推動下,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但隨着財政刺激到期,財政懸崖風險上升,貨幣政策邊際收緊,美歐等發達國家經濟恢復最快的時期已經過去。從製造業PMI等指標看,近期主要國家均有所回落,顯示全球經濟增長勢頭放緩。
程漫江表示,從歷史經驗來看,重大沖擊後的經濟復甦路徑並非線性,經濟在觸底後,在較低基數和寬鬆政策的作用下會較快反彈,而後隨着需求短期透支和政策收緊,經濟擴張勢頭再次遞減,出現一個幅度更小的“二次探底”過程。
“疫情衝擊之後,經濟也存在類似的復甦懸崖,無論是中國經濟還是全球經濟在基本完成疫後修復後再次放緩是屬於自然現象。同時,疫情衝擊對供給側的一些負面影響可能持續數年,導致經濟潛在增速無法完全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即潛在增速可能經歷永久性小幅下降。例如,疫情衝擊降低人員接觸密集度、勞動力流動性、供應鏈活動、商業資本支出、人力資本投資等,這些影響持續時間將超過疫情本身持續時間,即使完全走出疫情,也無法完全擺脱疫情衝擊對經濟潛在增速的影響。”程漫江表示。
程漫江還提示,需要關注明年全球經濟增長邏輯發生轉變的可能性。11月8日,美國結束長達20個月的旅行禁令,重新向完全接種新冠疫苗的國際旅客開放陸空邊境,近期美國新冠肺炎治療口服藥研發也取得了積極進展,未來需要密切關注海外疫情、口服藥和邊境開放的發展進展,觀察全球經濟增長是否出現了新邏輯。
記者:袁源
編輯: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