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最大年” 為何還有眾多募集慘敗收場
進入11月份,已經有4只基金產品接連遭遇募集失敗。至此,今年已經出現21只募集失敗的新基金,超過了去年的全年總量。
即使是爆款不斷、日光基眾多的“史上最大年”的今年,也出現了基金募集失敗的尷尬局面。
進入11月份,已經有4只基金產品接連遭遇募集失敗。至此,今年已經出現21只募集失敗的新基金,超過了去年的全年總量。
國內基金業資深人士王羣航向時代財經分析,今年是中國公募基金有史以來的第一大年,除了募集失敗的產品超過去年,爆款也遠遠多於往年,在產品基數增大的情況下,説明市場兩極分化的情況更加嚴重。
天相投顧高級基金研究員楊佳星認為,募集失敗的產品主要集中在中小型基金公司,對於這些公司,不要過多鋪設產品線,而是專注於做小而精的產品,慢慢把業績做起來,是中小型基金公司突破的一條道路。
首隻科創主題基金募集失敗
近日,德邦基金在官網發佈了“德邦科技創新3年封閉運作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
根據公告顯示,該基金產品於2020年2月7日證監會許可准予註冊。但截至11月3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未能滿足規定的基金備案條件,故本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而就在前一天,方正富邦優勢精選一年定期開放股票也發佈公告,稱因未能滿足基金備案的條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德邦科技創新3年封閉基金是進入11月份以來的第4只募集失敗的基金,也是今年以來的第21只。去年,總共有20只產品未能成功募集,德邦這隻新產品的募集失敗,意味着今年基金市場的募集失敗產品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
“近期募集失敗的基金還是比較多的。”天相投顧高級基金研究員楊佳星向時代財經分析,因為現在距離年底還有一段時間,仍有大批產品在源源發行,因此後續這種情況還是會有。
時代財經統計發現,在今年募集失敗的基金產品中,比重最大的是債券基金。在21只產品中,12只為債券型基金,其中10只為中長期純債型基金,2只為被動指數型債券基金。業內人士向時代財經分析,由於今年債券市場表現不佳、接連出現多起債券爆雷事件,直接拖累了債基的表現,令投資者也降低了對債基產品的信心。
而此次德邦基金的募集失敗更受到市場關注,在於這是市場上首隻科創主題基金出現了募集失敗的問題。
楊佳星向時代財經表示,一個直接原因是近期的科創主題基金,市場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回撤,因而市場對於科技、TMT板塊的熱度也會有下降。
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今年以來科創主題的基金產品太多了。今年不斷在發行科創主題基金,對於主要投資這一部分的投資人而言,他們已經買得足夠了,到後面再發這種同類型產品,肯定熱度與之前無法同日而語了。
此外,本週開始發行科創50基金,也吸引了大批投資者,這對於科創主題基金帶來衝擊。楊佳星判斷,後面基金公司如果再要發科創主題基金,可能都比以前更難募集了。
但也有業內人士向時代財經透露,德邦基金是有兩個同質化產品同時在發,持有期限不同,分別是一年期和三年期,在市場發生轉變的情況下,集中力量放在了一年期的產品上。
基金髮行冰火兩重天
儘管每個合同不能生效的產品背後,都有着特定的故事,但在今年的背景下,這些募集失敗的新基金,向市場傳遞了警惕的信號。
進入今年以來,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眾多新基金髮行火爆,尤其是一些大型公司更是受到投資者追捧,以至於出現了月月有爆款、週週有爆款、甚至天天有爆款的局面,很多年份甚少出現的日光基,在今年已經是稀鬆平常,甚至一些基金公司出現了“半日光基”等罕見的局面。
而在基金髮行火爆的場景之下,募集失敗的案例就顯得更加刺眼。
“今年基金髮行的規模遠遠超過前幾年,這也造成了一個現象,就是市場更加向頭部集中。”楊佳星向時代財經分析,渠道還是那些,包括銀行、券商、第三方等,客户也還是那些,在頭部效應更加明顯的情況下,對於中小基金公司來發行產品,反而是增加了難度。因為目前的基金投資人更加註重明星基金經理、頭部基金公司等這些因素,對中小基金公司來説是一個更大的擠壓。
同時今年整體來説,批的產品也比較多,尤其是近期出現了科創主題基金募集失敗的案例,也算是一種熱度退潮。
“今年是中國公募基金有史以來的第一大年。”國內基金業資深人士王羣航介紹,今年發行產品的數量巨大,目前已經超過了1200只。從數量上來看,已經是發行最多的一年。基數大了,募集失敗也多了,雖然近期合同不能生效的產品增多,但也是正常現象。
另一方面,今年的爆款非常多,遠遠多於往年,在產品基數增大的情況下,市場兩極分化的情況更加嚴重。
王羣航認為,這也涉及到市場發展格局的問題。因為所有的大公司都是從中小公司發展而來的,現在則是強者恆強,中小公司的發展空間被擠壓。而在實際運行中,大的基金公司未必就是好,有些大的基金公司的業績。目前業績前十的主動偏股型基金中有9只去年底的規模還不足3億元,半數規模不到2億元;主動權益基金業績前50只基金中,有40只去年底規模不足10億元。
這些產品中,相當大一部分都是在中小公司。
王羣航分析,今年以來出現了眾多爆款,而從歷史表現來看,大的產品不一定能帶來很好的回報。另一方面從投資原理來看,產品規模過大之後,配置會趨向於指數化,業績也會趨向於行業平均。
而現在包括渠道和基金公司都在找出好的基金經理來進行“包裝”。王羣航表示,今年以來出現一個現象,就是突然一下子冒出來那麼多的優秀基金經理。現在的營銷方式,有好的流量,但不一定有好的回報。而且從行業發展的角度,有些資金是消耗了、空轉了。爆款基金的贖回率也很高,導致機會成本太高。這是社會資源的一大浪費,投資效率也降低了。
中小型基金公司出路何在
除了基金公司規模、基金經理之外,發行渠道也成為今年基金行業關注的焦點之一。
相對於其它金融行業,基金業更依賴於外部的銷售渠道。楊佳星告訴時代財經,近期已經出現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開始放棄直銷APP等渠道,主要是運營費用過高,未來主要轉向依賴銀行、券商、第三方等傳統渠道,降低直銷的比重。
這也是中小型基金公司面臨的一個痛點,未來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楊佳星表示,在今年基金髮行火爆的“水深火熱”年份,中小型基金公司在渠道方面的話語權,反而會更弱,因為渠道都喜歡最好賣的基金。
那面對未來,中小型基金公司如何突破?
楊佳星建議,對於中小型基金公司,可以學習睿遠等公司的模式。有一定的投研實力,不用發太多、太廣的產品,不要過多鋪設產品線,而是專注於做小而精的產品。慢慢把業績做起來的話,是中小型基金公司突破的一條道路。他舉例説,泓德基金今年的排名上升很快,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業績表現很好。對於中小公司,需要更多從業績入手,慢慢進入到大行的准入名單,後面才會有比較好的發展路徑。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