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兩江新區禮嘉智慧公園工作人員在演示“遠程駕駛”。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新華社重慶9月16日電題:中國“十四五”前夕“智經濟”蓄勢待發
新華社記者 伍鯤鵬 宣力祺 陳青冰
3D掃描定製西服、無人駕駛汽車駛上公路、智能生產車間……在中國重慶舉行的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眾多國內外企業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示中國數字智能產業的各種應用場景。
2020年是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收官之年。近五年來,中國數字智能產業快速發展,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成為中國經濟強勁增長點,“智經濟”在中國“十四五”前夕蓄勢待發。
“截至2019年底,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達510億元人民幣,企業數量超過2600家,是全球獨角獸企業集中地之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等地區產業集聚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志軍在智博會上説。
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35.8萬億元,佔GDP總量達36.2%。僅軟件產業2019年收入就達7.2萬億元,同比增長15.4%,5G用户已超過8000萬。
雲從科技是中國知名的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過去幾年不斷拓展各種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不僅為銀行提供刷臉支付、精準營銷等服務,也幫助中國多個民航機場進行智慧化改造。
“我們依託業界領先的人機協同平台,以多樣化AI科技賦能金融業。目前合作的銀行已超過400家,協助建立了14.7萬個智能服務銀行網點。此外,我們的人工智能技術芯片國產化率也超過70%,技術完全自主。”雲從科技集團聯合創始人周翔説。
不僅僅是人工智能,中國數字智能技術的產業化還囊括了大數據、雲計算等多個領域。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已達1334億元,增速38.6%,遠超全球平均20.86%的增速。
在重慶涪陵榨菜集團首個榨菜智能化生產車間的控制中心內,技術人員依靠智能控制設備監控榨菜生產。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除了數字智能技術的產業化,中國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規模達2.1萬億元,工業互聯網標識註冊總量突破55億,工業互聯網平台接入工業設施達到4000多萬台。
在2020年智博會線下智慧醫療展區的AI未來診療室內,患者只需領取一張健康卡,就可以通過智能體態評估技術獲得體態健康分析。此外,患者還會得到一份智能診斷報告,實時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中國新能源產業研究院名譽院長韓文科説:“能源領域也是中國傳統產業數字智能化升級的重點之一。以煤礦為例,2020年上半年中國智能化採煤工作面已經達到了338個,而在‘十三五’開始的2015年僅有3個。”
“產業互聯網依託智能科技,拓展連接方式,已經開始成為中國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助手。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經濟恢復性增長中,更充分體現出它作為‘加速器’的作用,在提升效率的同時拓展出了新的價值空間。”騰訊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馬化騰説。
在加快自身“智經濟”發展的同時,中國也積極推進相關產業的國際合作,智能轉型帶來的“積極溢出效應”對地區乃至世界都在產生積極影響,對外合作更成為中國政府和企業發展數字智能產業的共識。
9月14日,位於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華為數字化轉型創新中心及5G測試實驗室正式揭幕。而在今年7月2日,阿里雲也宣佈將再度擴建其印尼數據中心,並加速進軍菲律賓市場。
“從全球來看,中國相關領域的技術、資本和商業模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出去’。中國的數字巨頭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海外投資和部署,在全球價值鏈上佔據着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波士頓諮詢公司全球主席漢斯·保羅·博克納説。
王志軍説,希望各方藉助中國智博會這一高水平開放平台,深化互動、凝聚共識,共同推動智能經濟大發展、大繁榮,為人類加速邁入更加美好的智能時代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