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過年·新消費圖景|外賣手記:傳温千里之外與咫尺之內

在京過年·新消費圖景|外賣手記:傳温千里之外與咫尺之內

“您好,外賣到了。”

2月11日,也就是農曆臘月三十日,晚上11點,一個陌生的電話號碼打斷了春晚的喧囂。

“您的外賣訂單已經放到您家門口了。新年快樂!”

有些疑惑的打開門,看到訂單上的備註,瞬間就明白了,是遠在家裏的朋友,怕自己獨自過年太過孤單,於是送上了千里之外的關心。在舊歲即將辭去之時,暖流湧上心頭。

除了感動於朋友,也驚歎於了節日最濃時,仍然有人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將每一筆帶着愛意的訂單及時送達。與他們相比,雖然無法回家,還能在假期休息似乎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了。

這不是第一個不能回家的春節,但的確是第一個留在北京的春節。在過往的印象裏,春節回家是頂重要的大事,但受困於不可抗力,今年留下感受了北京的節日氛圍。

從半個多月起,街邊張揚的紅燈籠就已經將節日的氛圍烘托出來,直到臘月二十九到商場購置物品時,這種氛圍更甚,賣年貨的攤位前摩肩接踵,福字、中國結、春聯琳琅滿目,與其他攤位前的冷清對比鮮明。

與往常相比,變的是消費品類,不變的是消費習慣。無論是商場的打烊時間還是超市的商品數量,似乎都沒有太過明顯的變化,就連外賣軟件上的商家,也與往常差不了太多,對於不太擅長廚藝的我而言,這已經是天大的好消息了。

就像年三十晚上的驚喜一樣,初一還能嚐到熱乎的飯菜,電影院總是滿座,街邊的小店營業如常,便利店也保持着24小時不打烊的習慣,絲毫不用擔心缺乏物資或者沒有文化娛樂活動。

用一句最俗氣的話來説,大概就是,正是因為有人為這個春節負重前行,才有了滿街的張燈結綵和年夜飯桌上的歡欣。不是一個人的北京,是很多人的北京。

北京商報記者 湯藝甜

我的“衣食父母”

對於就地過年的大多數年輕人來説,能像我們的父母或者長輩那樣,張羅出一大桌子各式各樣的年夜飯絕非易事,平時仰仗的外賣在此時依然發揮了功勞。還記得幾年前看到的段子,有人在除夕夜點外賣,對外賣小哥説:你辛苦了,除夕還在送外賣。外賣小哥回答説:你也辛苦了,除夕還在吃外賣。沒想到今年段子成了現實。

事實證明,做此選擇的人不在少數,除夕晚上,之前聯繫好的飯店竟然直接關閉了外賣平台。打了電話過去被告知是訂單太多忙不過來,只能自己到店打包,菜式也只能減少。於是最後的結果就是自己到店當騎手拿外賣,但沒有白跑腿,店家還多送了一套烤鴨,成功擺在了年夜飯的“C位“。

以往過了大年三十,之後幾天的菜單往往都是倆字——剩飯。今年卻大相徑庭,依靠最多的依然是外賣。北京也想到了這一點,過年期間在常用的兩個外賣平台上每天發放消費券。但羣眾的熱情超乎想象,在發券第一天,我睡到自然醒準備領券的時候,留給我的只有四個字:“券已領完“。

無論如何,外賣確實在這個春節期間成了我的“衣食父母”。雖然我也為這些食物和服務付費,但我拿到每一餐的時候,背後都少不了和我一樣選擇在京過年的服務人員、廚師、騎手等很多人的辛苦工作,向你們致敬,salute。

北京商報實習記者 趙天舒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5 字。

轉載請註明: 在京過年·新消費圖景|外賣手記:傳温千里之外與咫尺之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