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週,在市場經歷了大起大落後,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基金行業掀起又一輪“自購潮”。3月19日,海富通基金宣佈將以1000萬元固有資金申購旗下一隻FOF(基金中基金),而這也是海富通基金在近一週內第二次申購該產品。除此之外,多家在2022年初就曾自購的公募機構,如易方達基金、中歐基金、睿遠基金也在近期再度宣佈將申購旗下公募產品。與此同時,還有百億量化私募也同樣復購自家產品。有觀點認為,近期基金公司大規模自購,或已經可以視為市場相對底部的信號。但對於當前是否適合入場購買基金,業內人士則持不同觀點。
再度掀起“自購潮”
不足一週,同一家基金管理人宣佈二次自購。3月19日,海富通基金髮文表示,基於對中國經濟和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已於3月18日出資1000萬元固有資金申購公司旗下海富通穩健養老目標一年持有期混合型發起式FOF。值得一提的是,就在3月12日,海富通基金已出資1000萬元申購上述產品。
除海富通基金外,近期還有多家公募相繼宣佈自購計劃,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其中多家公募已是年內二次自購。例如,3月18日,中歐基金宣佈將在公告之日起的30個交易日內,使用固有資金自購旗下偏股型基金及FOF產品合計1.5億元。在完成上述投資後,中歐基金今年以來自購旗下偏股型基金及FOF總金額將達到2.6億元。
與此同時,易方達基金、睿遠基金也分別在3月17日、3月16日宣佈將運用2億元、不低於1.5億元的固有資金申購旗下產品,睿遠基金還表示持有時間將不少於5年。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機構均為年內二次自購。此前在1月27日,易方達基金、睿遠基金分別宣佈出資1億元、不低於1.3億元申購旗下產品;同時,易方達基金承諾持有時間不少於一年;睿遠基金也承諾持有時間不少於3年,其中固有資金申購部分持有時間不少於5年。
同樣在3月17日,交銀施羅德基金、天弘基金也宣佈分別以5000萬元、1億元固有資金申購旗下公募產品,持有時間為3年以上、不少於1年。同日,中庚基金旗下三位基金經理丘棟榮、陳濤、曹慶也宣佈分別以不低於1500萬元、不低於500萬元、不低於200萬元的金額自購相關在管產品。
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6日,公募基金行業在3月以來的自購金額已達6.63億元。另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3月16日至3月19日以來,易方達、中歐等6家公募也有不低於6.6億元的資金擬“入場”。根據上述數據可以計算,截至3月20日,3月以來公募機構已斥資超13億元自購旗下產品。
事實上,不僅是公募基金看好A股後市,私募基金方面也有百億級別機構宣佈將以大額定投方式“入場”。據瞭解,百億量化私募九坤投資(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坤投資”)在3月18日宣佈即日起採用每月定投的方式申購旗下股票型資管產品,每月定投金額為1000萬元,定投週期為3年,總計3.6億元。這也是九坤投資在年內的第二次自購,今年1月28日,九坤投資曾宣佈將以1億元自有資金申購旗下產品,並至少持有3年以上。
自購幫基民服下“定心丸”
為何公、私募行業在當前相繼自購?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中歐基金總經理劉建平對此表示,“作為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我們一方面看到了‘市場先生’近期的極度悲觀,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好公司的投資性價比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當迷霧退去,價值之錨終會迴歸”。劉建平還提到,在市場寒冷的時候,選擇相信好公司的長期投資價值,也選擇以實際行動與持有人同行。
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也認為,隨着市場前期調整,部分基金重倉的個股重新回到更適合的投資區間,使基金管理人的配置意願增強,因此通過增加購買基金的方式,樹立信心。另外,對於眾多基金投資者而言,基金管理人通過增持的方式,進一步體現共同利益,也是提振信心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提高市場活躍度。
正如陳靂所説,中庚基金曾在前述基金經理宣佈自購後發佈的致投資者信中提到,這是經公司管理層、投資團隊審慎思考後做出的決定。主要原因在於,經過近期的深度回調,無論A股還是港股,從基本面、估值、政策等多重因素疊加下,權益資產的吸引力進一步提升,為低估值價值投資策略創造了絕佳的投資機會。
除上述原因外,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近期基金自購還有其他影響因素。在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看來,由於公募基金在近期表現欠佳,大量集中贖回情況屢見不鮮,使新產品募集成功概率大大降低,為提高產品的募集成功概率,增強基民購買的信心,同時以確保產品達到募集成功的最低標準,因此公募行業會進行自購。而私募自購主要取決於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公司本身有自購需求;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產品銷售宣傳,這對投資者而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定心丸”的作用。
入場觀點現分歧
那麼,“定心丸”服下後,當前是否是普通投資者入場的好時機?在龔濤看來,目前購買基金適合短線炒反彈,不一定適合中期投資。中期由於美聯儲提前加息,全球通脹預期等因素困擾,股市或將在一段時期內陷入低迷,因此不建議進行偏股型基金的中長期投資。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則持不同觀點。“公募大規模自購以及大幅放寬申購信號,可以視為市場相對底部的信號。不過,這並非絕對準確的買入信號,但起碼處於相對安全的投資區域,不少明星基金從高位回撤20%以上,有的回撤甚至超過30%,基本上回到2020年3月附近水平。基金淨值大幅回撤背後,市場有加速見底跡象,淨值回撤速度加快,意味着市場調整週期或會縮短”,郭施亮如是説。
此外,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公募及私募的頻繁自購,説明當前市場處於相對底部區域,對投資者來説或是一個較好的入場時期。
北京商報記者 劉宇陽 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