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轉移蘋果生產線,印度成功當上了“接盤俠”?

富士康轉移蘋果生產線,印度成功當上了“接盤俠”?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文 | 關不羽

路透社近日發佈了一則消息,再度引發外界對全球產業鏈轉移的關注。該消息稱:蘋果強烈要求將iPhone生產轉出中國,因而富士康擬向印度投資10億美元,擴建其在印度南部的一家工廠。

**富士康撲朔迷離的“印度之旅”**

關於富士康擴大中國大陸以外地區蘋果產能的消息並非新聞,自2018年開始就傳聞不斷,到了去年6月份形勢更顯得撲朔迷離。

去年6月有美媒報道稱,富士康方面表示,其主要客户蘋果如果需要遷移生產線,該公司“能夠根據客户的需求在其他地方提供生產線”。此外,富士康還被曝正在擴大印度的生產規模,並考慮在越南建廠。針對這一消息,鴻海方面於6月21日正式公開回應,接班郭台銘的鴻海新掌門人劉揚偉向路透社透露,目前沒有在中國大陸以外增加產能的計劃。

然而到了8月份,“富士康撤離”的消息又開始冒頭,而且這一次更是言之鑿鑿。當時的中關村在線消息稱:“據報道,鴻海在印度的iPhone生產線即將在本月投產,並用於生產今年的新款iPhone產品;鴻海在印度的iPhone生產線年產量將達到100萬部,這與之前報道的月產能25萬部有較大的出入。”如此一番有理有據的言論,看上去手機立刻要下流水線一般。不過,迄今為止,這“100萬部新款蘋果”還在牛頓家的蘋果樹上掛着——沒有落地。

但是,該來的一定會來的,至少印度方面是這麼想的,而且盡全力爭取。去年,印度政府更是高調宣佈,富士康將在印度投資50億美元修建工廠。今年6月,莫迪政府宣佈,要吸引全球智能手機和相關零部件廠商投資印度,計劃投入的獎勵資金高達5000億盧比(約465億元人民幣)。

而後《印度經濟時報》的報道稱:幾個月前,蘋果高層與印度政府官員經過多次的會議和協商,討論關於將中國20%的iPhone產能轉移至印度的事情,這可給印度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製造收入。如果方案落實,5年內將給印度帶來400億美元的收入,很鼓舞人心。

不過,最終實錘的路透社消息“稍有不同”,是富士康三年投資10億美元的擴建項目。就該項目現有的信息看,距離接盤“中國20%的iPhone產能”有很大的差距。

**蘋果、鴻海和印度政府各有心曲**

回顧一年多以來富士康“印度之旅”的信息,可以看得出富士康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全球佈局確實是有行動的,印度接盤的想法更是積極的。但是,和所有發生在印度的事情一樣,動靜總是鬧得很大,成果總是很小。涉及印度的“大新聞”基本上都是這樣的。而這次還和蘋果、富士康這樣的產業巨頭有關,情形更復雜一些。

從富士康的表態和幾則最正規的消息看,在這個產業轉移的佈局中,位居產業鏈上游的蘋果是真正的主導者,富士康的積極性有限。這也不難理解,富士康作為產業下游的組裝代工企業,本大利微,搬家的代價實在太大。

在中國大陸佈局三十多年的鴻海,不要説整個產業鏈搬遷,就是調整未來佈局重點,都會牽扯到資本、人事、物流管理等重大事項。這對鴻海而言,挑戰遠遠大於機遇。沒有足夠的利益驅動,要邁出這一步是很難的。

當然,富士康也有尋求新佈局的內生動力。由於勞動力價格上漲、經營環境等因素,富士康在中國大陸的巔峯期已過,重慶、江蘇等地的園區已經不復當年盛況。再加上疫情衝擊的風險考慮,海外佈局也有一定的必要性。不過,從“印度之旅”的過程來看,富士康主動求變的積極性有限,主要還是蘋果身居上游的主導作用。

富士康轉移蘋果生產線,印度成功當上了“接盤俠”?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蘋果調整全球供應鏈佈局的決心也來自於內外兩方面。外部原因是眾所周知的,源於特朗普政府的壓力、中美貿易關係等政治因素。但是,這並不是全部,甚至不是最主要的。蘋果的印度佈局很可能是更多地考慮到當地市場的開拓。

歐美大型企業的海外佈局有一個明顯的戰略,那就是產能跟着市場走,產能選址緊盯該地區的市場。這幾年蘋果的智能手機業務在競爭對手的擠壓下,全球銷售增長並不理想。唯一的處女地加增長亮點在印度。

目前,蘋果公司在印度的iPhone銷售額15億美元左右,印度生產份額僅佔2%-3%,價值不到5億美元。銷售額和生產份額都有很大的增長空間,而且印度的人力成本遠低於中國,這麼香的果果怎麼能不咬呢?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居於產業上游的關係,人力成本降低帶來的利潤增長空間並不會是富士康佔大頭,而是蘋果掌握分配的主動權,比如説降價換市場。因此,蘋果出於市場重點轉移的考慮,也會和印度之間擦出火花。外部政治影響只是加速了他們從邂逅到熱戀的過程。

印度莫迪政府深諳蘋果的“習性”,採取了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高調釋出善意、做出全方位歡迎的姿態;另一方面大幅提高智能手機的關税,言下之意就是“價格並無優勢的蘋果不把組裝廠搬來,那就可以和印度市場説拜拜了”。補貼之類的利誘未必有多少含金量,但大打關税牌的“威逼”是抓住了蘋果的痛點。

因此,富士康的印度之旅得以成行,但是步調並沒有外部預期的那麼快。富士康的動力不大,早年傳聞的50億美元投資“大瓜”,以三年10億美元的結果“蒂落”,説明富士康力爭把“搬家成本”轉移給蘋果和印度政府的努力取得了成效,而“三年之約”更是意味深長,很有走一步看一步的意思。從成果看,印度這個“接盤俠”並不算成功,只能説是開始起步了。但是,後面能不能走通,是可以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因為印度存在很多短板,很難在短時期內補上。

**“印度製造”替代不了“中國製造”**

多年以來,印度經濟的長處和短處都很明顯。人力資源豐富且廉價,但基建落後、管制過度、市場化程度低下的經濟運行效率不高。這都是數十年的老生常談了。莫迪政府曾經被國外視為印度經濟發展的希望,但是結果卻頗為讓人失望。

莫迪政府於2014年執政至今,在印度也算是長期執政的內閣。政局穩定本該是印度經濟騰飛的助力,且莫迪主政古吉拉特邦時良好的經濟業績也是印度人對他寄予厚望的原因。但是,此公太能折騰,把一手好牌打爛。

莫迪的經濟思路是提高政府財政汲取能力,從而以政府主導的大基建推動經濟的發展。為此放了兩個大招:

2016年11月9日廢鈔令。政府宣稱的目的是打擊黑錢、逃税、假幣等問題,莫迪宣佈廢除面額500及1000盧比的紙幣,現有紙幣必須在50天之內存入銀行或兑換為新幣,否則將淪為廢紙。這在印度這樣九成交易靠現鈔的國家,等於人為搞了一次大規模通縮,對經濟形成了長期的傷害。

2017年莫迪推動“商品和服務税”掃除國內各邦關税壁壘、建立全國統一市場。雖然政治代價高昂,但是這一舉措大膽而且有效,有力地提高了印度政府的財政能力。

提高政府財政能力的目標算是初步完成了,但是相當一部分被軍備擴張消耗掉了。基建提升,大半屬於紙上談兵。而強硬政策的副作用也開始爆發:宗教矛盾激化引發社會動盪、財政赤字攀升、通縮引起方興未艾的房地產業崩盤休克。還對中國搞邊境摩擦,國防支出會吃掉更多的資源。“莫迪經濟學”已經沒有多少施展的空間了。

莫迪施政的特點是好大喜功、不切實際:基建要抓、軍費要漲、民生要提高、外部要威武、內部要集權。結果促進經濟發展、吸引外部投資的舉措或半途而廢,或效果有限,長期困擾印度經濟的短板並未得到改善。

熱鬧一番後,印度經濟的基本情況沒有多大改善。人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的長處,被基建水平低下、經濟運轉低效的短板對沖,整體優勢很有限。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製造”接盤“中國製造”的希望並不現實。

**結語:應對後疫情時代的全球化新格局**

當然,印度不可能整體接盤中國製造的結論,並不影響富士康在具體項目上獲得成功的可能性。畢竟印度也是泱泱大國,打造一些模範區域的能力還是有的,可能在全球產業佈局中尋求局部突破。中國不必對此過於介懷,全球化不可能是靜態的,變化、轉移的此消彼長都是正常的,不必對企業尋求投資窪地、開拓新市場的正常經營活動反應過度。

但是,“印度製造”無法接盤“中國製造”,並不等於“中國製造”在後疫情時代就可以高枕無憂。越南和歐洲的自貿協定簽訂、美加墨貿易協定生效,展現了全球化在“後疫情時代”的新態勢。一個“羣狼搏虎”的全球供應鏈分散化時代正在開啓,現在正處於各方試探的試錯階段。

富士康轉移蘋果生產線,印度成功當上了“接盤俠”?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的全球產業大轉移時代就發生過,在中國沒有成為這輪全球化的大贏家之前,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和拉美部分國家都曾經站在了全球產業佈局重點的門檻上。現在以中國為起點,全球產業佈局的重構又進入了新的一輪。

儘管主要候補的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國都有明顯的短板,不足以單獨替代“中國製造”,但是化整為零的格局是完全有可能的。這也是原WTO框架被新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全球貿易格局替代的方向。中國確實要做好準備應對這一新的局面,這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在這一新格局中,中國最大的“敵人”不是印度,也不是美國,更不是蘋果、富士康這些企業,而是如何實現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以更好的營商環境、更寬鬆的市場機制,實現製造業大國到經濟強國的最後進化。

□關不羽(專欄作者 經濟學者)

編輯:李碧瑩 校對:劉軍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52 字。

轉載請註明: 富士康轉移蘋果生產線,印度成功當上了“接盤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