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鍾尹 每經編輯 陳星
201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首次突破4萬億元,佔GDP比例為4.04%,連續8年保持在4%以上;2016年~2019年,年均增長8.2%。
2016至2020年,連續五年每年新增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00億元,2020年達到1461億元,發揮了精準扶貧資金主渠道作用。
……
近年來,各級財政在保經費、護民生、穩運轉、補短板、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既契合財政資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基本定位,又充分體現出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我國的財税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未來深化改革有哪些重點?
重點領域支出佔比達52.1%“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穩步增長、財政實力持續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17萬億元、18萬億元、19萬億元,這是2017年到2019年我國財政收入跨過的一個個新高度。“十三五”時期我國財政收入累計約88.6萬億元。
財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從2016年到2018年分別突破13萬億、14萬億、15萬億元,年均增長6%。税收佔比較“十二五”末期提升一個百分點,這意味着我國財政收入的質量不斷提高。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表示,“十三五”時期,在大規模實施減税降費政策下,我國財政收入仍保持穩定增長,一方面彰顯了我國經濟發展穩步向前,經濟保持穩健增長;另一方面,反映出減税降費更好地助力企業發展,逐步釋放出“放水養魚”的效應。
近年來我國財政主要投入到哪些重點民生領域?
“十三五”以來,我國在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確保了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減。
在保障脱貧攻堅方面,2016年至2020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5305億元,連續5年每年新增200億元。
2016~2019年,我國在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衞生健康、住房保障、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上花的錢,從9.6萬億元增加到了12.4萬億元,佔當年總支出的比重從51.1%提高到52.1%。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方面,“十三五”時期,中央財政生態環保相關支出累計安排18743億元,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支持建立更加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全國財政衞生健康支出從13159億元增長到17545億元,年均增長7.5%。
這次疫情來勢兇猛,我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無論是“火神山”“雷神山”專用醫院建設,還是患者治療費用,都離不開財政支持。記者注意到,截至2020年5月31日,全國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1624億元。
數據來源:wind
地方政府債券對於穩增長有重要意義自新預算法頒佈以來,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機制持續完善,地方政府債券市場保持快速發展。
財政部門採取“開前門”和“堵後門”並舉的措施管理地方債。
“開前門”指的是合理安排地方新增的債務規模。所謂“堵後門”,就是要嚴格落實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和預算管理制度,健全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加大對違法違規融資擔保行為的查處和問責力度。
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券存量規模已經達到25.49萬億元,在債券市場中佔比達到22%,是我國債券市場第一大債券品種。
近日,中國國債協會會長、財政部金融司原司長孫曉霞充分肯定了地方債正式發行以來,在支持積極財政政策、提供合法融資渠道、服務地方實體經濟、促進金融市場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新《預算法》實施以後,地方債發行規模不斷擴大,新增債券的發行增速持續保持高位,複合年均增長率達50.4%。
她表示,這些地方債的發行一方面有效保障了地方政府籌集建設基金,特別是重點領域融資的需求,促進了地方經濟實現穩步增長、結構調整和補短板;另一方面,用低利率、低風險、高信用的銀邊債券置換地方政府債務,不僅大幅降低了融資成本,節約了利息支出,而且有效化解了潛在金融風險,促進了債券市場結構優化和多層次市場體系的健全。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債券已成為現階段我國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穩定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地方債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抓手,在穩經濟、穩增長中的作用更加凸顯。
加快推進其他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一直以來都是改革的難點。
財政部部長、黨組書記劉昆在2020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講座第十八講上表示,一般來講,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收入劃分,也就是以税收為主體的政府收入在政府之間如何安排;二是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也就是事該由哪級政府幹,錢該由哪級政府出;三是轉移支付制度,事和錢都分清楚之後,政府間的財力盈缺如何調節,如果地方收入不能滿足幹事的需求,如何通過科學規範的轉移支付得到彌補。
一直以來,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存在不清晰、不合理、不規範等問題,比如,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不盡合理,一些本應由中央直接負責的事務交給地方承擔,一些宜由地方負責的事務,中央承擔過多,地方沒有擔負起相應的支出責任;不少中央和地方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職責交叉重疊,共同承擔的事項較多等。
2016年,《關於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發佈,明確了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統籌規劃,循序漸進。
按照時間表,2016年選取國防、國家安全、外交、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率先啓動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同時,部署推進省以下相關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2017~2018年爭取在教育、醫療衞生、環境保護、交通運輸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2019~2020年基本完成主要領域改革,形成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清晰框架。及時總結改革成果,梳理需要上升為法律法規的內容,適時制修訂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研究起草政府間財政關係法,推動形成保障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科學合理的法律體系。
2018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此後,教育、醫療衞生等分領域改革也相繼展開,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框架。
目前教育、科技、文化、公共衞生、應急救援等8個領域完成了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澤彩表示,應在認真總結已經完成的醫療等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經驗基礎上,加快推進其他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對一些有爭議的部門職責“求大同、存小異”,縮減改革時間成本。此外,理順省直管市同時管縣的財政體制。根據預算法和預算法實施條例有關規定,按照“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原則,加快理順地方財政體制。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