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貴為中國第二大名企的海航,也有走向“倒下”的一天。日前海航發佈聲明,表示將會移交方大集團海航航空主頁經營管理、控制權。這也就意味着,海航主業雖然可以保住,但是今天的海航已經成為方大航空麾下的企業。昔日民航第一股,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他人的“分流”。
2019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海航以6000億元營收額穩居民營企業第二名。為何昔日風光無限的海航,如今卻只能宣佈黯淡退場?這其中,不得不提到海航本身的問題所在。海航作為一家民營企業,本身在發展之初便有各式各樣的問題。民營企業作為中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本身管理人才稀缺、經營體系不健全的問題十分普遍。
而海航,同樣也在老錯誤翻了大跟頭。1990年陳峯受邀組建海航,以3000萬元資金註冊成立海航。1993年海航正式運營,從B股到A股海航只花了2年(1997-1999),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民航大企業海航花了15年(2000年-2015年)1998年劉劍鋒受邀出任海航掌舵者,迅速提出要大搞收購經營模式,收攬各類企業歸為海航系企業。
2000年-2001年,海航陸續收購三家航空公司,隨後開啓合資並組航空公司。從金鵬到天津航空、首都航空,海航一共參與合資建設航空公司8家。速度很快、版圖擴張力度很大,但海航系企業同海航本身的聯繫並不大。海航並沒有將其同自己建立緊密的聯繫,各家航空公司在管理上各自為陣,服務口碑也不盡相同。
要知道2003年,海航之所以能夠挺過非典危機,靠的便是海航迅速整合麾下各類公司、實行統一化管理的運營模式。統一化管理,節省下來的人才培養費用、航班開設班次成本費用非常多。不過後續的海航,只記住了收購、合資建設的好處,卻全然忘記了自己之所以盤子越大財報數據越好看的關鍵。
不過海航並沒有注意到自己的問題,反倒是繼續擴充副業,搞民航租賃公司、承包辦各類旅遊景點機場。而海航在2018年末終於開始暴露出問題,資金鍊變得越發緊張。此時急匆匆拋售中小型航空公司為時已晚,海航的發展經營理念已經走上錯誤的路,賣出企業也無法獲得實質改變。
海航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困局,同過多開展副業有着一定的關係。但更多的原因,還是因為企業本身過於懈怠。國內四大民航企業先後提出,要利用北上廣深成做核心樞紐,利用核心樞紐打造屬於公司自己的精品航線。
核心樞紐運營理念,讓國航、南航、東航早早成長為頂尖民航企業,手中握有國際航線的主動權。而四處收購公司的海航卻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核心樞紐,在國際航線的優勢也沒有其餘三家明顯。思路走錯的海航,自然也只能草草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