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價值研究所
3月8日,中興通訊公佈了2021財年年報,全面展示了自己的經營狀況。過去一年,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市場,中興的業務都取得了不少突破。從核心財務數據來看,其總營收、淨利潤、經營現金流都達到歷史最佳水平。
中興在財報中表示,結合去年的實際經營狀況,將向全體股東派發每10股3元人民幣的分紅。數據顯示,自2016年跌至谷底以來,中興通訊的年度股息率過去幾年明顯回升,自上市以來總計派現超71億元,表明其經營狀況正持續改善。
但在股東狂歡之餘,中興也必須正視前方的挑戰:供應鏈趨緊和外部制裁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都將導致經營風險的上升。
在未來幾年,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將是中興最重要的任務。
營收、利潤雙增,成本是個大問題從整體數據來看,中興交出的成績單雖算不上驚豔,但也沒有讓市場太過失望。週三開盤後,中興港股股價高開高走,收漲逾2%;A股則接近平開,可惜受連日走低的大盤影響尾盤逐漸回落。
價值研究所就認為,中興在營收、利潤以及成本支出等多項關鍵指標上的表現相對穩定,有利於鞏固投資者信心。
1、營收:增速保持穩定
先來看營收表現,總的來説中興過去這些年就突出一個穩字。
數據顯示,中興2021年實現營收1145.2億元,同比增長12.8%。這一增速固然算不上出類拔萃,但聯繫到過去這些年所承受的制裁壓力,中興已經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根據細分數據,中興國內、國際業務實現雙增長,營收分別錄得780.7億和364.5億,增速上國內市場表現更佳,營收同比增長14.7%。
此外,把時間線拉長來看就可以發現,中興已經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歷年財報數據顯示,中興營收在2017年便已突破千億大關,但隨後兩年分別錄得855億和907億,出現一個小滑坡。這一時期出現營收下滑的原因,相信不用多説大家都心中有數。好在過去兩年中興的業績實現反彈,重返千億大關。
而支撐中興業績復甦的,無疑是2019年開始蓬勃發展的5G基建大潮。工信部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2021年期間,全國每年建成開通的5G基站數量分別為13萬、71.8萬和142.5萬個。抓住5G基建熱潮的中興,也如願走出困境。
2、利潤:淨利創新高,毛利不及市場預期和穩步回升的營收相比,中興在利潤端的表現可以説是喜憂參半。
一方面,其淨利潤持續增長,創下歷史最佳紀錄。最新財報顯示,2021財年中興歸母淨利潤68.1億,同比增長近60%;扣非歸母淨利潤則錄得33.1億,同比增幅達到驚人的219.2%。
但另一方面,其毛利率的增長狀況並沒有那麼出色。數據顯示,在中興通訊三大主營業務中,運營商網絡業務毛利率同比增長8.7個百分點至42.5%,基本符合市場預期。但消費者業務和政企服務業務的毛利率分別僅為18.2%和27.1%,同比收縮5.4%和1.8%,均不及市場預期。
對比上一財年,中興的毛利率表現確實有些令人失望。數據顯示,2020年中興消費者業務毛利率同比提升5.4個百分點,國際市場業務的毛利更是達到歷史最佳水平。
對於這個結果,部分資本大鱷也是不甚滿意。在中興發佈財報後不久,日本最大券商野村便發佈研報稱,中興整體業績表現遜於該行預期。不過考慮到其營收表現穩定,目前仍維持對中興的買入評級和32港元目標價。
在價值研究所看來,營收增長和毛利下滑同時出現,只能指向一個原因:成本失控。
數據顯示,中興在消費者業務上的成本增長最快,同比增幅達到70.41%,遠超59.22%的營收增長。在供應鏈趨緊以及上下游原材料成本上漲的雙重挑戰下,中興未來一段時間的成本壓力恐怕還會繼續上升。
(圖片來自中興通訊財報)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講,中興成本壓力上升和營收結構有很大關係:對5G相關業務依賴性過高,消費者業務投入的資金不少、增速也尚可,但營收規模並不理想。
在全球大搞5G基建的情況下,中興自然能從中獲益。但靠單一業務支撐長遠發展終究不夠穩妥,而且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尤其是老對手華為的步步緊逼,中興運營商網絡業務的增長壓力也是越來越大。
對標華為,中興的劣勢依舊明顯從營收結構來説,中興目前的頭號營收支柱是運營商網絡業務,2021年營收達到757.1億,營收佔比約為66%。相比之下,消費者業務和政企業務的具體營收規模、營收佔比都要遜色得多。
中興的消費者業務主要包含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產品兩部分,前者佔比更高。但從過去幾年來看,其智能手機業務的表現令人失望。
目前,除了中興手機之外,集團旗下還擁有定位年輕化的努比亞和定位遊戲手機的紅魔兩個子品牌。然而,這三大品牌並未發揮協同優勢,各自獨立發展,且都遭遇強敵圍剿。
根據IDC的數據,自2020年以來,中興智能手機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徘徊在1.5%-2%左右,和華米OV四大國產品牌相比差距巨大。至於被寄予厚望的紅魔手機,也正遭遇嚴峻挑戰。今年年初,騰訊被爆將耗資27億收購黑鯊遊戲手機,此舉可能會重塑行業格局。
更值得留意的是,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中興過去一年在消費者業務上花費的資金是十分龐大的。年中重金簽下吳京擔任形象代言人,以及發力建設線下經銷網絡,都體現了中興對手機業務的野心。數據顯示,中興在2021年建成了近7000個零售陣地,其目標是在2022年將這一規模擴大到萬家。
成本不斷增長,營收規模和佔比卻沒有跟上,中興內心的焦慮可想而知。
當然,從持續增長的總營收和淨利潤看,運營商網絡業務目前還能為中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收入。
中興的運營商網絡業務的收入主要來自5G基建相關的通訊設施建設業務。過去幾年,我國5G基建工程發展非常迅速,可是缺口依然明顯。公開信息顯示,根據有關部門的規劃,到2025年我國5G基站數量將達到364萬以上,目標是實現每萬人擁有26個5G基站。
在5G基建領域,中興備受客户認可。價值研究所查閲的信息顯示,2022年一季度還沒過完,中興已經先後拿下中國聯通的10G/100G 設備集採、雲服務器集採以及中國電信的設備集採等高達百億的訂單。
但問題在於,運營商網絡業務的未來不會一直一帆風順——5G基建市場的競爭會變得更加殘酷,中興自身的營收增速也已肉眼可見地下滑。
中興在運營商網絡業務方面遭遇的挑戰,離不開一個熟悉的名字——華為。
前段時間,社交媒體上流行了一組對比強烈的數據:2011年,華為和中興的營收分別為2039億和863億,相差一倍多;2021年,兩家公司的營收分別為8914億和1145億,差距拉大到了近八倍。
從半個華為到八分之一個華為,中興在過去十年增長停滯,被這個老對手遠遠甩在了身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兩者將繼續在5G基建領域展開激烈競爭,全方位對比之下,中興能有多大勝算?
在價值研究所看來,情況不容樂觀。
根據Gartner發佈的報告,華為、愛立信和諾基亞是目前全球5G網絡基建領域實力最強的三家企業,無論執行能力還是市場競爭力都遙遙領先。而中興在Gartner的報告中被描述為競爭力不俗,但執行力欠奉。
兩者之間的差距,也展現在市佔率上。根據Dell'Oro Group統計的數據,2018年以來華為一直佔據着全球近30%的5G通信網絡設備市場份額,且市佔率仍在不斷提高。而中興在2020年的市佔率約為10%,僅僅是華為的三分之一,排名全球第四,被諾基亞和愛立信壓過一頭。
(圖片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
事實上,中興運營商網絡業務的瓶頸已經隱隱若現。財報數據顯示,2021財年中興運營商業務營收同比增長2.29%,增幅相當有限。而在2017-2020年期間,其增速分別為8.32%、10.51%、16.66%和11.16%,都要優於去年。
需要注意的是,在過去幾年間運營商業務的營收佔比一直高居不下,一度達到77%。價值研究所認為,在業務營收增速下滑的背景下,中興繼續依賴運營商網略業務打江山並不保險,未雨綢繆很重要。
發力第二增長點:IT、數字能源、終端業務誰來扛大旗?中興也很清楚自己不能單靠運營商網絡業務賺錢,所以過去幾年一直在積極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智能手機為首的消費者業務一度被寄予厚望,但事實證明這條路並不好走。
那麼在未來,中興的第二增長曲線究竟要靠誰來撐起?
目前最熱門的選項有三個:IT服務、數字能源和家庭終端。
- 家庭終端:萬物互聯是一個機會
在中興目前的業務架構中,家庭終端業務和智能手機業務一起被劃分在消費者業務板塊,但這兩塊業務的發展前景不盡相同。價值研究所就認為,得益於萬物互聯這股東風,中興的移動數據終端、家庭信息終端以及物聯網設備等業務,具備比智能手機更好的突圍機會。
中商產業研究院的報告也指出,2020-2025年期間家庭信息終端設備市場將維持30%左右的年均複合增長率,整體增速相當可觀。其中,諸如智慧家庭控制中心、數字電視機頂盒等設備的銷量、滲透率都有望迎來持續增長。
在今年年初的線上媒體交流會上,中興高級副總裁、終端事業部總裁倪飛透露了一組數據:截止2021年底,中興在全球CPE(客户終端設備)市場的佔有率位居第一,去年全年出貨量突破1億,但這還只是第一步。按照中興的規劃,其終端業務在未來將遵循“1+2+N”戰略,打造智能互聯場景,並推出更多相關產品。
上個星期,中興剛剛在MWC上推出了號稱全球首創的WiFi 7標準5G CPE,主打5G高速率和WiFi 7高併發技術。在未來,隨着終端產品庫進一步豐富,中興相關業務的發展也有望提速。
- IT業務:抓住儲存器和服務器兩大核心
中興通訊首席戰略官王翔曾對外表示,該集團的IT業務有一個重要優勢:
“中興在芯片、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等領域具備基礎優勢,未來的目標是將營收快速拉昇至百億級別。”
結合中興在硬件方面的研發優勢,儲存器、服務器兩個重點產品,尤為值得期待。價值研究所統計的信息顯示,中興IT業務目前主要面向B端,也就是政企服務板塊,合作的客户遍佈教育、交通、基建等領域。
過去兩年,包括太原軌道交通集團的全自動運行線路系統、教育部力推的雲桌面系統、珠海智慧城市建設等重點工程背後,都有中興IT設備/服務的身影。
不過從當前僅為11%左右的營收佔比來看,政企服務增長空間還很大,中興還需要開拓更多B端資源——汽車行業,就是中興的頭號目標。
資料顯示,去年3月份中興內部成立的汽車電子業務團隊,全面介入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及硬件供應市場。據悉,中興目前已經和一汽、上汽兩大頭部車企建立了合作關係,向後者提供車用操作系統及基礎平台軟件產品。
- 數字能源:和5G融合發展是關鍵
至於起步最晚、發展時間最短的數字能源業務,中興可能已經錯過了先發優勢。
價值研究所留意到,中興早在2002年就佈局光伏、基站新能源等業務,但此後並沒有投入更多資源,整塊業務也處於不温不火的狀態。
而在同一時期,華為已經在數字能源市場上大肆攻城略地,雙方逐漸拉開差距。其中,諸如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的6MW屋頂分佈式光伏發電、上海虹橋機場二號航站樓的出租車蓄車場充電站等重點項目,都被華為一一拿下。
然而,“遲到”的中興並非沒有彎道超車的機會——和5G的結合,就是其“秘密武器”。
官方數據顯示,全球近45萬個5G站點都在大規模應用中興的5G電源設備。在5G基建領域儲備的市場份額、客户資源都是中興日後發展數字能源業務的重要基礎。
而對於中興來説,現在最重要的是夯實技術實力,尤其是拉近和華為之間的差距。智慧芽數據顯示,華為在數字能源領域領域已經積累了大量技術專利,光是光伏及儲能領域的專利數就超過600件,遠超其他競爭對手。
未來智庫的報告顯示,中國數字經濟產業規模仍在不斷擴張,2017年以來同比增速都在30%以上。廣闊的市場前景,給中興留出了追趕華為的時間和空間,關鍵就看前者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了。
寫在最後在中興的規劃裏,2021年是其戰略發展期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數字化轉型、擴展業務邊界的關鍵時期。從財報透露中透露的數據看,中興過去這一年的表現不能説完美,但已經相當不錯。
回想中興過去這些年的發展歷程,其實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2018年好不容易拿下的首張海外5G商用合同,客户為16.4萬人口的英屬海峽羣島,規模甚至不及北京一個大型小區。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興的5G基建業務已經取得長足進步,在國內市場成長為華為之外的第二極。
如今,其新業務的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遇到的困難不會比當初的5G基建業務少,但我們還是應該對中興報以希望。數字能源、家庭終端相關市場未來幾年大有可為,現在就看中興能否拿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儘早搶佔更多市場份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