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關注新市民!這些金科、消金公司開始起跑,怎麼滿足3億人的消費金融需求?

近幾日,“新市民”一詞在金融圈被討論得熱火朝天,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就3億人“新市民”的金融服務痛點,不少消費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也開始獻策獻力、試水佈局,有的瞄準”新市民”羣體推進產品創新,還有的已開啓特定人羣的拉新獲客……

都在關注新市民!這些金科、消金公司開始起跑,怎麼滿足3億人的消費金融需求?

多家起跑:

頭部消金已開啓”新市民”拉新獲客

“新市民”金融服務政策大禮包正逐一落地中。在央行、銀保監會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後,近期,北京、重慶、廣東、山西、山東等多地銀保監局接連出台相關舉措,圍繞轄區內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金融服務提出監管要求。

政策指引下,不少消費金融機構早有動作。

4月12日,包括招聯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中原消費金融等多家機構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已將該領域羣體視作重點客羣。

例如,目前大量“新市民”是無徵信的白户,馬上消費金融主要瞄準的是這一類人羣,用該公司人士所説就是:通過大數據風控將各種信息度量化,在預測和決策中綜合使用這些信息進行量化的最優決策,並將這些最優決策部署在系統平台上全自動實施執行。藉助這一大數據風控利器,馬上消費金融稱,已為超過650萬白户“新市民”建立了信用記錄。

除了風控,更重要的是要有產品落地。北京商報記者採訪瞭解到,與傳統消費金融線下發展模式有所不同,目前大多消金公司主要推進的是全線上、免擔保的新經營模式,也各自推出了多種信貸產品。

具體來看,在產品創新上,中原消費金融針對用户推出首次借款“7天無理由還款”權益,鼓勵消費同時也避免非理性信貸;在產品獲客上,招聯消費金融則特意針對”新市民”羣體推出抽獎營銷,獎品甚至包括五菱汽車、電動車等。

除了持牌消金外,目前在金融科技領域也有不少機構聞風而動。4月12日,包括360數科、融360等公司均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將助力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進一步協助金融機構優化基礎金融服務,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表示,在過去,消費金融、金融科技公司在各自專長的領域累積了大量的資源與經驗,甚至已經擁有了一批忠實的“新市民”用户羣體,但囿於過去的客羣細分手段不到位、服務意識有所缺失等限制性條件;“新市民”雖是政策文件中的提法,但實際上也能夠為以消費金融、金融科技公司為代表的市場機構,提供客羣細分的新思路,為相關機構在業務模式、客羣分層及場景拓展方面指明方向。

暗藏難點:

難以有效識別各類羣體信用等級、細分需求

不過,”新市民”金融需求帶來的新機遇背後,也暗藏諸多難點。正如在採訪過程中,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大部分機構多持觀望態度,回應仍在研究政策方向。

觀望背後主要源於實操難度。例如一機構人士向記者直言,最大的挑戰是風控,現實生活中,由於部分”新市民”工作不穩定,缺乏收入、房產等資質證明,導致金融機構難以用傳統的風控模式衡量其信貸資質,造成服務空白;還有人士稱,如何界定”新市民”人羣,怎麼實施策略更好地支持這部分用户,也是一大問題所在。

一持牌消費金融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坦言,”新市民”涵蓋羣體廣闊,部分缺少社保繳納、無法提供更多信用信息保證的務工人員或應屆畢業生,也應被納入其中。簡單從概念來看,”新市民”羣體所呈現的特徵雖然具備一致性,但實操層面對於金融服務需求卻存在較大差別。如何做好各類人羣的風控工作,如何保障所有”新市民”獲得均等的金融服務其實為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

“調研顯示,北京‘新市民’呈現‘兩頭集中’的特點,‘一頭’集中於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一頭集中於物流、家政等服務類行業,兩類‘新市民’的金融服務需求存在較大差異。” 融360聯合創始人、CEO葉大清同樣向北京商報記者提及了這一問題。

在業內看來,在為“新市民”提供金融服務的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難以有效識別這類羣體的信用等級、個人金融需求額度較小且較分散,傳統金融機構在服務這類羣體時,很難獲得較高收益。基於此,消費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技術型創新金融機構,或可利用數字技術優勢,藉助基層組織建立並完善”新市民”數據庫,為信貸和保險服務等完善信息和風控支撐。

從操作層面來看,葉大清指出,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首先要在既有用户羣體及新客羣體中清晰地甄別出”新市民”用户人羣,深刻了解和學習他們的金融需求、痛點;進而為”新市民”羣體建立專屬的用户畫像及定製模型;而後,針對”新市民”的融資需求、融資用途、償還能力定製專屬的金融產品及相應的獲客、風控、貸後等技術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優化產品、提升服務質量和能力,才能逐步滿足”新市民”羣體的金融需求。

如何發力:

建議提煉需求後再切入高頻場景

目前,“新市民”羣體中,包括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未獲得當地户籍或獲得當地户籍不滿三年的各類羣體,包括但不限於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此類人羣數量大概有3億人次。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金天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不同於大部分金融機構普遍偏好的優質白領人羣,也不同於製造業等傳統行業中的藍領人羣,對於”新市民”人羣,機構應摸清相應人羣特徵及潛在的金融服務需求,將有利於相關機構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擴大客羣基礎、激發增量價值。

另從落地層面看,蘇筱芮則提出,目前現有的不少業務模式、客羣分層及場景拓展都具有一定的難點,因此市場機構需要思考:一是如何找到“新市民”羣體,甚至是如何在現有的用户羣體中如何篩出“新市民”羣體,二是如何提煉需求,“新市民”羣體分佈在不同的城市,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可能也非常多樣,如何提煉出他們的共性需求,結合機構自身專長業務開展有效率的服務值得探索,三是如何確立場景,在提煉需求過後機構需要從場景,尤其是與“新市民”緊密相關的吃穿住行等高頻場景進行切入,並通過合適的渠道觸達用户。

對於機構發力,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則提到了四個層面的建議。一是“軟硬”結合,有效助力”新市民”城鎮化。在完善針對”新市民”的公共服務的同時,幫助”新市民”構建融入城鎮化的軟硬實力;二是建立“徵信身份證”完善”新市民”數據庫。在滿足剛性需求後,對於”新市民”的金融服務,首先需有效解決徵信問題;三是量身定製“新市民化”金融產品,根據不同身份人羣打造相應貸款。四是提升”新市民”理性消費意識。

“由於‘新市民’羣體金融知識相對薄弱,防騙和抵禦金融風險能力不足,金融機構為‘新市民’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同時,也要以知識賦能‘新市民’,面向該羣體開展金融科普,賦能該羣體識別與防範金融詐騙的能力,加強‘新市民’金融意識的服務工作。”於百程説道。

北京商報記者 劉四紅 廖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05 字。

轉載請註明: 都在關注新市民!這些金科、消金公司開始起跑,怎麼滿足3億人的消費金融需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