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十年,泛華金融控股集團(以下簡稱“泛華金控”)再提私有化。12月16日晚間,泛華金控官網顯示,泛華金控創始人兼董事胡義南牽頭的買方財團,計劃收購泛華金控全部已發行股份,同時,泛華金控的董事長也發生了變更,原董事長兼CEO汪春林辭職,由創始人胡義南接任。
被稱為“亞洲保險中介第一股”的泛華金控為何選擇在此時私有化?退市將為其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
壹圖網
創始人胡義南重新掌舵,私有化大幕重啓
12月16日晚間,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泛華金控在官網披露:董事會宣佈,今日收到來自由公司創始人兼董事胡義南牽頭的買方財團的初步、非約束性私有化要約,計劃收購買方財團持股之外的泛華金控全部已發行股份。目前,胡義南是泛華金控最大的股東,持股比例達到18.6%。
實際上,早在2011年,泛華金控就曾傳出私有化的消息,但是卻不了了之。對此,泛華金控相關負責任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那次私有化計劃擱淺是因為價格不合適。
時隔十年再提私有化,價格依舊是焦點。據瞭解,本次收購價格為每股美國存托股9.8美元(相當於每股普通股0.49美元)該價格較董事會收到要約前一日(2021年12月15 日)的收盤價溢價約10.2%。
除了退市這一重磅消息,泛華金控的“一把手”也發生了變更。據泛華金控披露,由於個人原因,汪春林向董事會遞交辭呈,卸任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一職,由胡義南繼任,辭任及任命即時生效。
中概股面臨退市壓力,低市值給退市帶來契機
泛華金控此時從美股退市是基於哪些層面考慮?
12月3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發佈《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正式版,對外國公司在美上市提出額外的信息披露要求,要求外國公司提供審計底稿供美國檢查,否則可能三年內將被勒令退市。中國證監會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法案的一些條文內容直接針對中國。多數業內人士認為,《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發佈,會導致中概股退市壓力大增。
深圳匯合創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兆江分析指出,今年很多中概股在美股市場上被拋售,股價連續下跌。如果在美股融資被阻塞,企業考慮私有化也是符合現實的舉措。另外,現在中國資本市場也在快速發展,私有化回國,一樣會獲得發展機遇。
泛華金控也在回覆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私有化是基於當前國際關係、政策背景、資本市場及未來發展規劃做出的主動戰略選擇。對中概股來説,企業價值在資本市場被嚴重低估,繼續留美生存空間狹小。中國不斷釋放政策紅利,創業環境大有改善,中概股迴流大勢所趨。
除了國際環境,泛華金控自身的市值或也起了一定助推作用。曲速資本、保觀創始人楊軒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不論是上市保險公司還是上市保險中介公司,目前的估值都處於底部,此時進行私有化收購價格低。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年內泛華金控股價總體呈下滑趨勢,1月4日收盤價為11.43美元,12月16日收盤價為8.99美元,降幅達21.35%。截至12月16日,泛華金控的總市值為4.827億美元。
“目前處於行業大變革時期,保險中介公司需要進行動作比較大的改革,如果本身是上市公司,改革時比較“束手束腳”,私有化有利於泛華金控及時進行戰略佈局調整。”楊軒補充表示。
三季度營收淨利雙下滑,公司回應:私有化不影響業務的正常開展
公開資料顯示,泛華金控於2007年4月10日在開曼羣島註冊成立,2007年10月在美上市,被譽為“亞洲保險中介第一股”。
進行私有化改革,對泛華金控影響幾何?泛華金控表示,私有化前後,公司正常運作,不影響業務的正常開展。私有化後,公司將繼續貫徹新戰略的落地。
楊軒則認為,雖然退市對泛華金控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是從上市公司變為私有化公司,泛華金控需要在品牌方面做出一定解釋。
“私有化的重點在於私有化之後的公司股權結構安排與管理層人員的配置。如果公司第一大股東(也是創始人股東)包括其一致行動人的持股比例進一步提高的話,那麼大股東在公司治理中的話語權會進一步提高,他會在公司未來發展方面投入更多的關注,充分發揮大股東治理的積極作用方面,扭轉公司業績疲軟的局面。同時,大股東也擔任了公司的董事長,這也比較好地解決了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委託代理問題。”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副教授郝臣如是分析。
不過,雖然是頭部保險中介公司,但目前泛華金控的業績表現並不亮眼。三季報顯示,泛華金控三季度單季實現營業收入8.12億元,同比下滑15.8%;實現淨利潤0.75億元,同比下滑54.5%。
為何三季度淨利潤大幅下滑,泛華金控相關負責人表示,三季度利潤表現差異,一是因為新重疾定義切換後,客户對重疾險需求持續疲弱,重疾險銷售同比有較大幅度下滑,從而拉低了2021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總體的壽險業務收入;二是受2021年第二季度疫情緩解後短暫的銷售高峯所帶來的高基數影響。
私有化是否會進一步對業績造成負面影響?泛華金控表示,私有化後,未來的選擇性會更多,有望在新的交易場景中獲得價值重估、提升市場價值的機會。
行業變革走向縱深,頭部中介公司將迎來利好
轉型,是當下及未來數年內中國保險業一個持久命題。
不論是即將實行的《關於進一步規範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還是正在徵求意見的《關於加強和改進互聯網財產保險業務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以及明年2月1日正式落地的《保險中介行政許可及備案實施辦法》,還有壽險業新單保費下行及持續進行的車險綜合改革,都從方方面面影響着當前保險市場格局。未來,保險中介市場將走向何方?以泛華金控為代表的保險中介公司又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楊軒認為,一系列新規落地對於頭部中介公司來講是利好的。因為整體而言,大型中介公司牌照齊全、分支機構佈局廣、整體實力強。而這些新規落地,會進一步淘汰那些產能落後、管理能力比較差的中小型保險公司和中介公司。
泛華金控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保險業也是第二大保險市場,未來,最大壽險市場一定在中國;最大的壽險中介一定在中國,基於市場增量的自然增長、產銷分離的結構化增長、中介專業化細分促進激活市場購買力,壽險中介將倍速於行業增長,中介一定會成為所有保險公司合作獲取保費的核心渠道之一,壽險中介的芳華時代撲面而來。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實習記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