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張曉慧:警惕結構性通脹上升導致部分領域投資過熱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財經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5月22日在2021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隨着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的持續優化,國內經濟運行已基本恢復正常,但是經濟復甦的基礎尚不牢固,各部門邁入正常化的步伐也不盡一致,特別是作為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領域,消費仍處於修復階段,不僅居民消費的恢復速度較為緩慢,居民消費水平也仍低於疫情前水平。

  “外部經濟金融形勢則是有喜有憂,隨着疫苗接種的鋪開,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似乎有了走出衰退、慢慢踏上恢復之路的跡象,但是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疫情的快速蔓延告訴我們:新冠疫情隨時可能捲土重來。經濟數據也已證實,疫情反覆和疫苗普及錯位導致全球供應鏈修復緩慢,當前的復甦非常微弱,世界經濟全面復甦的拐點遠沒有到來。”張曉慧表示。

  她説,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呈現加速上漲趨勢,市場對於過度財政刺激下美國通脹可能存在脱錨風險的擔憂進一步加劇,有關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可能提速的憂慮亦有顯現。在金融領域,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過去一年中部分發達國家向經濟注入天量流動性,如何把握經濟復甦的節奏,管控好市場主體預期,協調好各國政策步調,温和適時地退出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始終是各經濟體貨幣當局繞不過去的一個難題。

  張曉慧表示,我國在金融抗疫中並沒有採取大水漫灌的方式,也沒有采用QE、零利率甚至負利率這類非常規的貨幣政策,更多的是以改革的手段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但我們仍需警惕,發達國家貨幣政策轉向可能對我國金融體系產生的短期衝擊。在國內經濟整體向好但邊際動能有所弱化,復甦還不穩固、不平衡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密切關注全球資產價格通脹的變化以及可能隨之而來的金融過度槓桿和金融不穩定,做好不同通脹情境下的應對準備,尤其是要妥善管理預期,警惕結構性通脹上升導致部分領域投資過熱。”

  “回顧去年國內疫情考驗,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要先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張曉慧表示,當前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外需依賴的潛在風險越來越大,加之國內經濟發展潛力尚未完全釋放,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較為顯著,這就要求我國必須利用好穩增長壓力減少的空窗期,加大結構調整和改革的力度,儘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