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徐紅)訊,風水輪流轉,這句話正適合當下A股市場。
進入11月,A股市場整體風格顯著偏向於順週期板塊,其中有色、家電、汽車、鋼鐵、石化等多個行業指數漲幅超過10%,均明顯跑贏大盤。相較之下,已風光多時的醫藥板塊卻進入盤整,受政策面壓制,此前因疫情帶來的高漲幅、高估值持續收縮,眼科、CRO等細分領域的多個高位滯漲白馬股紛紛跳水。
事實上,臨近年底,由於部分機構有鎖定利潤、換股調倉等需求,因此前期漲幅較大且估值較高的板塊或個股往往會在這個時候經歷一波殺估值的回撤。不過,從近期一些醫藥研究員的“異動”來看,儘管回調意味着新的投資機會,但這樣的機會或許也並不是近在眼前。
近日,記者朋友圈持續出現以上一幕幕醫藥研究員突然“轉型”的反常現象和有趣段子。
“沒辦法,醫藥短期內可能很難再有機會,不知道買什麼。”説起近期的醫藥走勢及其“轉型”背後,其中一位私募研究員這樣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
“因為新冠疫情,今年全球各國都採取了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通貨膨脹的幾率大大提高,順週期資產因此有望受益。”另一位研究員如此解釋其轉投化工研究的原因。
更有甚者,在其他一些人看來,由於一波接一波政策的打壓,醫藥板塊或將不斷承壓。
本月初,國家醫保局完成了冠脈支架的國家集採,支架從超過萬元的價格一下子跌至百元,低於市場預期。不僅如此,冠脈支架集採的落地更意味着高值醫用耗材國家集採正式拉開了序幕,未來其他耗材的全國性大降價勢必會成常態。
比如在近日,市場已有傳言稱,繼第一批血管介入類、非血管介入類產品之後,有關部門已經展開對第二批國採高值醫用耗材的數據採集和價格監測工作,主要涉及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除顫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等品種。
與此同時,一年一度的國家醫保談判亦啓動在即。而從前幾輪的談判結果來看,議價藥品平均降幅持續放大,顯示醫保談判壓價越來越猛。
但在另一方面,國內創新藥企業的競爭壓力卻是日益加重。以PD-1為例,今年通過形式審查(初審)的PD-1/PD-L1產品有7個,這些品種如果都通過了專家評審,那麼也就都有了參加醫保談判的資格。而在去年,參與醫保談判的PD-1只有4個。另據統計,中國還有10多款PD-1單抗藥物正處於臨牀或上市申請階段。
然而,來自政策層面的壓力還不止於此。10月、11月,醫保局又連續發文推進DIP(Big Data 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
10月19日,國家醫保局印發《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10月20日之前各地完成試點城市申報。
11月4日,國家醫保局確定27個省(直轄市)的71個城市納入DIP試點。
11月20日,國家醫保局又印發了《按病種分值付費(DIP)技術規範和DIP病種目錄庫(1.0版)的通知》,標誌着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工作正在快速有序推進。儘管目前只是在71個城市試點,但按照試點方案,未來勢必會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相比此前提出的DRGs試點(Diagnosis Related Groups,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IP雖然也有其缺點,但勝在操作更簡便,與目前中國醫院的實際水平接近,因此便於推廣,而且同樣可以確保醫保基金不透支,因此被很多專家認為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醫保支付方式。
DIP試點的目標是,用1-2年的時間,將統籌地區醫保總額預算與點數法相結合,實現住院以按病種分值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支付方式。形成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為下一步在更大範圍推廣打好基礎。
而不管是DRGs還是DIP,在一些人看來,這兩者才是在帶量採購之外,規範醫療行為、降低不合理用藥比例、實現醫保控費、降低藥品及耗材價格的終極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