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財經鋭眼
對於醫藥股的投資,業界有一句話對其進行了簡單的概括:“藥不如醫,醫不如醫療器械和服務”,這句話大家可能也聽過,這是國內某私募經理説的。
縱觀過去2-3年裏A股醫藥股的表現,不難發現,事實的確如此。
製藥板塊,由於受國內醫保控費、藥品集採影響,醫藥板塊整體表現弱於醫療服務板塊,特別是化藥板塊,龍頭華東醫藥過去三年整體下跌。而受集採影響較小的創新藥龍頭恆瑞漲勢不錯,以及服務於創新藥企業的CXO機構,比如藥明康德(603259.SH)、泰格醫藥、凱萊英等都是大牛股。
除此之外,這幾年A股醫藥大牛股多出自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板塊。器械龍頭邁瑞醫療自2018年上市以來漲近10倍,眼科龍頭愛爾眼科(300015.SZ)近三年也是漲近10倍,口腔龍頭通策醫療近三年漲幅也是10倍。
不過,看了一下,目前估值最高的應該就是牙科龍頭通策醫療(600763.SH),較全球主要口腔上市公司估值水平更是已高出1-2倍,A股口腔何以能夠享受如此之高的溢價?
860億牙科龍頭,營收不足19億
通策醫療由於近幾年的巨大漲幅,市場對它的關注度不低,特別是賣方機構隔三岔五就會發布一篇關於它的“買入”評級報告,持倉機構數量最多時接近400家,被一致認為是A股口腔領域的稀缺資源。
公司是一家以醫療服務為主營業務的公司,主要專注於口腔、生殖、眼科等專科醫療領域,旗下擁有口腔醫療機構和輔助生殖機構,目前已在全國開設35家口腔醫療機構。
由於公司在2006年收購杭州口腔醫院集團,後又陸續開設寧波口腔醫院、衢州口腔醫院、海寧口腔醫院等多家浙江省內口腔醫院,之後又逐漸向全國佈局,開設昆明、黃石等口腔醫院。截至2019年,公司在浙江省內的市佔率約為33%,全國市佔率約為1.6%。
(數據來源:西南證券研報)
2019年,公司實現營收總額18.94億,其中口腔服務收入17.8億,實現歸母淨利潤4.63億。作為對比,目前國內品牌第一的拜博口腔2017年的營收為14億,但後來被泰康保險收購52%股權,最新營收數據無法獲取,而通策醫療2017年的營收為11.8億,略低於拜博口腔。
而在今年2月提交港股上市申請的中國口腔醫療集團,2019年前三季度的營收僅為6320萬,2018年全年的營收也僅為7363.7萬。
對比之下,通策醫療在國內口腔領域的龍頭地位還是比較明顯的!
不過,即便是行業龍頭,以18.94億的年度銷售收入對應通策醫療當前860億的市值,對應市銷率達45.40倍,對應靜態市盈率達185.74倍,對應截至今年3季度末23.81億的淨資產的市淨率也達到36.11倍,整體估值水平已超歷史最高水平。
這樣的高估值、高市值下,通策醫療未來的價值真有那麼大嗎?
國內口腔市場發展空間大,但治療率低
談醫藥行業未來發展空間,必然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中國老齡化進程加速對醫藥需求的增加,以及對比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我國人均醫療支出水平還有很大增長空間,這基本是支撐目前我國醫藥醫療行業持續高增長的主要原因。
而口腔市場的發展空間,除了老齡化和人均醫療支出的增長,還受到中國人對口腔問題的重視程度以及口腔專科醫生數量的制約。
所以,對於我國口腔市場的發展還需理性客觀視之!
首先,我國居民對自身口腔問題的重視程度本就遠不及歐美日韓發達國家。數據顯示,2005年-2015年我國12歲兒童患齲率為38.5%,5歲兒童患齲率達到72%,但根據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調查報告顯示,2005年-2015年兒童齲齒接受治療的比例僅從4.1%提升至16.5%。
國內對口腔問題的不夠重視,也導致了我國擁有的口腔診所、牙醫等牙科資源配比遠低於發達國家,甚至遠低於世衞組織建議的每10萬人要有20名牙醫的配比,但目前我國的牙醫配比僅為每10萬人才15.6位牙醫。
(資料來源:西南證券研報)
怎麼看這個數字?如果單純只看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缺口,可以認為我國牙科資源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但反過來想,我國擁有世界最多的人口但卻無法滿足世衞組織建議的牙醫配比,這個短板並不是説國內牙科行業的快速發展就能很快補齊的。
其次,從老齡化加速對牙科資源的需求出發考慮。隨着年齡的增長牙科疾病確實會有所增長,而這種疾病往往是伴有疼痛的牙科基礎需求,治療多以藥物止疼為主。而以補牙、安裝義齒、正畸這類高端需求,相比基礎需求雖然客單價更高,但在農村人口較多的中國,期望老齡化帶動牙科行業快速增長似乎也太過簡單粗暴。
拿日本作為對比,從2010年到2019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從22.50%提升至28%左右,但對應的牙科整理費用複合增速僅為1.4%,增長緩慢。
不過,國內近幾年有一系列政策推動兒童齲齒治療率的提升,有望繼續推動國內對牙科疾病的重視程度。衞健委發佈的《健康口腔行動方案(2019-2015)》提出,到2025年要將12歲兒童患齲率控制在30%以內。
而隨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家長對孩子的口腔問題更為重視。因此,國內牙科市場增量主要還是在兒童市場!
通策醫療業績增速有所放緩,大股東乘機減持
通策醫療作為國內主要的口腔連鎖企業,隨着國內口腔需求以及治療率的提升,公司在過去幾年的業績增速也比較快,但也已呈現出逐漸放緩的趨勢。
(數據來源:同花順)
公司的營收從2014年的5.84億增長到2019年的18.94億,年複合增速約為18%,但最近三年的營收增速呈明顯下滑趨勢,從2017年的34.25%降至2019年的22.52%。淨利潤從1.1億增長到4.63億,年複合增速28%左右,但最近三年增速也呈下降趨勢。
隨着營收及利潤增速的逐年下滑,公司過去營收18%的複合增速、淨利潤28%的複合增速,恐難以繼續保持下去。
今年上半年,兒科患者有更充分的時間去醫院就診,公司口腔服務收入中兒科的收入佔比從2019年的16%提升到上半年的18%左右,但公司整體無論營收還是利潤都出現明顯下降,單季度看,今年一季度甚至出現了虧損。
(數據來源:同花順)
具體來看,今年上半年,公司種植醫療服務收入下降19.93%、正畸醫療服務下降13.26%、兒科醫療服務增長5.76%、綜合醫療服務下降15.12%,上半年整體營收下降12.77%、淨利潤下降32.84%。
然而,這一切A股似乎都當作沒看見。年初至今通策醫療股價漲幅已達162.44%,最大漲幅196.55%,足見A股市場之慷慨!
(通策醫療年內股價走勢截圖)
在這樣的高光時刻,公司第二大股東鮑正樑以捐贈的名義,在今年三季度減持961.92萬股,但捐贈對象卻為同一實控人,一度遭到市場質疑。
對比全球TOP3,通策醫療估值過高
目前,國內主要的口腔類上市公司就是通策醫療,美股上市的口腔類公司有全球排名TOP3的登士柏西諾德、丹納赫以及艾利科技,鋭眼哥查了相關數據對比了一下。
論規模,目前通策醫療較全球TOP3相距甚遠。總資產不及丹納赫的1%,營收不及丹納赫的2%,淨利潤不及丹納赫的3%。即使與TOP3中最小的艾利科技對比,也不及其六分之一,通策醫療在國內雖然是龍頭,但與全球龍頭一比差距太大。
(數據來源:雪球、鋭眼哥整理)
不過,相比之下,好一點的是,通策醫療的負債率是幾家中最低的。較低的負債水平雖然能夠保持穩健的財務狀況,但也會限制公司規模。
論盈利能力及研發能力,通策醫療的毛利率遠低於全球TOP3,而淨利率卻遠高於全球TOP3,這裏面首先看到的是通策醫療研發投入是遠低於全球TOP3的,丹納赫和艾利科技的研發投入均為6%以上,而通策醫療的研發投入僅為1%左右,若剔除低研發因素影響,通策醫療的淨利率與艾利科技差不多,其他影響可能來自歐美工資水平較高以及銷售支出等因素影響。
而登士柏西諾德過去幾年一直未直接披露研發投入數據,雖然沒有數據,但不能代表它沒有進行研發投入。
(數據來源:雪球、鋭眼哥整理)
基於以上資產、營收規模、負債率以及盈利能力,再來看一下四家公司目前的估值情況。
目前,通策醫療市值863億人民幣,約合132.36億美元,市值絕對值略高於登士柏西諾德,但通策醫療的資產、營收、利潤規模均低於登士柏西諾德,説明通策醫療估值可能過高。
(數據來源:鋭眼哥整理)
再從相對估值角度來看,全球TOP3中市淨率、市盈率、市銷率最高的是艾利科技,這可能與艾利科技在TOP3中營收增長較快有關。2019年,登士柏西諾德營收增速1.1%、丹納赫增速-3.2%、艾利科技增速22.4%,而通策醫療2019年營收增速為22.51%。
因此,可以理解為是較高的業績增速導致較高的估值。就股價漲幅而言,艾利科技年內漲幅其實是大於通策醫療的,年內最大漲幅325%,高於通策醫療的196.55%。
(美股艾利科技年內股價走勢截圖)
但無論從絕對市值還是相對估值來看,通策醫療的估值都已經過高。通過分析,除了規模大小以及負債水平外,通策醫療與艾利科技的業績表現是非常相似的,剔除研發投入後相似的淨利率水平、相似的營收增速,也同樣享受着較高的市場溢價,但在增速和盈利能力相似且規模較小的情況下,通策醫療目前的靜態市盈率卻是艾利科技的2倍左右,而市銷率更是超過2倍!
由此可見A股給了通策醫療多高的溢價,根據西南證券的測算,通策醫療的內在價值應該在460億左右,而現在的市值已經超過860億,這樣的高估值通策醫療靠目前20%左右的增速,需要多久才能消化?
另一方面,由於我國口腔市場起步較晚,還面臨口腔疾病接受治療率低、牙科醫生缺失,以及患者跟隨醫生走導致的醫生和客户同時流失的風險!
通過以上分析,鋭眼哥認為,通策醫療之所以能夠享受如此之高的溢價,並不是因為它的業績有多突出,而是目前A股牙科類公司資源嚴重稀缺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