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信託:以金融活水澆築科技自立自強新高地
“不看磚頭看專利”。秉承這種經營理念,把“守正出新,擁抱科技”寫入公司價值觀的是一家怎樣的金融公司?
從一開始,他們就錨定國家經濟建設主戰場,爭做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的“主力軍”,把科技創新作為最重要的業務方向之一,這就是由中國建設銀行投資控股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建信信託。
聚焦金融服務科技創新
“建信信託”?接過名片後,博頓光電CEO冀鳴有些“發愣”。彼時,在眾多投資機構中,這個名字遠遠談不上耳熟能詳──談起建信信託當時的投資細節,多年以後,冀鳴仍記憶猶新。
時鐘撥回到2016年,冀鳴和另一位創始人劉偉基一起創辦了博頓光電,專門研發高端離子源及離子束設備。離子束主要應用於超精密的微細加工,具備納米級尺素的表面處理能力,是物理界“終極”的加工手段,廣泛應用於精密光學、傳感器和其他泛半導體領域,但高端離子束技術和市場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
技術上受制於人是痛苦的,冀鳴和他的同伴們用時4年,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完成了國內高端離子源產業化的拓荒,併成為了產業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博頓光電的出現讓行業看到了自立自強的希望。要想打破桎梏,中國還需要很多“博頓光電”這樣的公司,而這離不開金融的加持與護航。
工業革命以來的歷史表明,金融是技術進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助推器。科技創新始於技術,成於資本,是近百年來全球科技創新的一個突出特徵。
今年以來,聚焦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短板弱項,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推動金融體系更好適應新時代科技創新需求;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注重激發各類資本活力,發揮其促進科技進步的積極作用。
“我原本以為建信信託投的都是輪次較靠後的項目,因此一開始並沒把它作為重點爭取對象。但接觸下來發現,他們的團隊年輕但經驗豐富,整個過程推動很快。很意外的是,他們在盡調時甚至接觸了博頓光電尚未開拓的行業頭部客户,現有客户沒推介給他們的,就自己去打聽並做了調查。當時我們同時與幾家投資機構接觸,建信雖然進來的晚,但卻是最快的。”冀鳴説。
博頓光電之所以也看中建信信託,在於對方對公司團隊的包容和認可,這是最重要的。此外,建信信託還非常樂於與團隊聊行業趨勢和業務規劃,在公司發展節奏上,也沒有施加壓力,這讓博頓光電團隊原有的擔心一掃而光。
2021年11月,經過快速而專業的談判、盡調之後,雙方完成了投資交割。建信信託以數千萬元成為博頓光電A+輪投資者──一家初創科技公司、一家銀行系PE機構,就這樣把命運捆綁在了一起。
這筆交易達成時,建信信託成立已有十一年,開展科創股權投資也有八年時間。從估值不過兩億元、產品剛剛通過驗證的高端傳感器設備企業金邁捷;到解決第三代半導體產品的比亞迪;到打破國外長期壟斷,自主研發無線射頻前端體聲波濾波器(BAW)的武漢敏聲;再到市值已超千億、唯一可與世界先進企業抗衡的中芯國際,都是建信投資版圖的一員。
這是一趟艱辛但意義非凡的拓荒之旅。“就金融機構開展科技股權投資來説,我們就像是在無人區點亮燈塔”,建信信託的同事們説。在這般困阻與欣喜並存的境地,他們正手持火把朝目標前進,只要那些被投企業能夠發出光亮,就一定可以讓這條人跡罕至的路熱鬧起來,從此不再形單影隻。
立足國家所需服務國之大者
在建信信託內部有兩條共識,一是支持科技自立自強必須放在能不能生存和發展的高度認識;二是國家要推動科技創新,如果沒有銀行系投資機構躬身入局,那無疑是很大的缺憾,不僅要做,而且要發揮好國有資本的頭雁帶動效應。
秉承着這樣的投資理念,建信信託把手裏的資金投向了關鍵核心技術和領域。即使有些被投企業還只是處於孵化階段,有的只是科研成果和專利,但建信信託憑藉敏鋭的嗅覺和專業的能力,在他們還不是明星項目時就投下了信任票,與這些“專精特新”科創企業共歷風雨、共同成長。
“因為是國家需要的,因此便幫着一起去跑市場、找訂單、尋資金,並做出了投資決定。”建信(北京)聯席總經理陳銓這樣説。
自2014年吹響服務科技創新的號角,到2016年按照市場化的私募投資基金方式開展股權投資,到2019年第一隻科創基金宣告成立,再到今天打造出了遍地開花的科創投資版圖,建信信託通過直接投資或設立基金支持的科創企業約260家,涉及眾多細分行業科技龍頭和隱形冠軍,投資規模近300億元,並累計帶動大型央企、地方國企等各類國有資金約70億元,公司年度新設項目裏的科創企業佔比,由剛起步時的40%攀升至2021年的逾80%,在支持科技自立自強、破解難題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以新金融實踐促進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
新金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致力於用金融這把“温柔的手術刀”化解社會痛點、賦能社會進步。在建信信託看來,新金融的具體實踐之一,就是如何更好推動金融、科技與產業良性循環,實現國家效益、企業收益和客户利益的多贏發展。
通常情況下,科創企業前期投資資金較大,融資需求較為旺盛。但實際上或因技術還沒有完全轉化為財務報表上的資金,或因拿不出足夠有分量的抵押財產,容易受到冷落,建信信託卻送來了熱忱。建信信託做投資,看重的並不是財務數據。如果其當期業績盈利當然最好,但是否盈利卻並非投資的必要條件,預期這家公司未來會創造什麼樣的價值,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航天雲網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作為航天科工集團旗下的互聯網平台,航天雲網的業務方向是工業互聯網。7年前,航天雲網成立時,工業互聯網的概念定位尚不夠清晰,距商業化落地更是很早。但建信信託卻在早期便關注到該領域,當航天雲網作為系統內的混改試點時,建信方面果斷參與到對方的混改融資中,投資額約1億元。如今工業互聯網已上升至國家戰略,連續幾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筆投資無疑取得了重大成果。
作為一家金融機構,支持科技創新並非沒有干擾和誘惑。
建信信託原股權投資事業部總經理、建信(北京)聯席總經理郝丹就表示,做股權投資既要跟着自己的想法走,但也會受到周圍投資氣氛的影響──簡單説,就是當時的風口。建信信託經歷過大大小小的風口,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和2017年的共享經濟熱潮,資本紛紛湧入相關賽道。但這波熱潮中並未出現建信信託的身影,原因是“我們沒法説服自己”。
“那幾年還沒有科創板,投的一些項目看起來退出遙遙無期。”郝丹曾對媒體坦陳,當看到其他投資機構因某個熱門項目收益翻了N倍之後,心裏也會暗自嘀咕,我們投的這些項目到底有沒有用?但幾年之後,創投圈大潮起起落落,會發現只做最尖端的高科技項目反而是比較穩妥的。建信信託圍繞這一邏輯投資的不少公司,在其上市後基本都能拿到三倍或四倍的回報,“現在感覺,我們當時沒有陷入趕熱點的思維模式,還是挺對的。”
建信信託選擇了科技創新,科技創新也沒有辜負建信信託的選擇。在支持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建信信託在科技領域的投資也收穫了豐厚的財務回報。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高端製造……多條科創投資賽道實現了超過4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投資的科創企業中,近40家公司已成功上市,還有20餘家正在上市進程中,投資企業的估值也有了顯著的增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接連上市的兩家半導體企業──納芯微和華海清科,均為建信信託參投的硬科技企業。
多方共贏才能形成生態,與潮流共舞才能屹立潮頭。一個創新公司與金融公司雙贏共榮、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的時代正在到來。在這趟艱辛但意義非凡的拓荒之旅中,建信信託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條服務科技自立自強的金融特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