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2日,5家美股上市的央企發佈公告宣佈將從紐交所退市。為了分散風險,未來或將有更多的中概股迴流亞洲。香港地區作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中資企業境外上市的主要上市地,是中概股迴流的重要備選上市市場。然而實際上,中概股的迴流上市地選擇並非單選題,新加坡也向中概股拋出了橄欖枝。蔚來曾分別於2022年3月和2022年5月在港交所、新交所二次上市,進行了全球化的資本市場佈局。那麼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兩個金融中心究竟有何異同?迴流的中概股進行全球資本佈局時如何衡量和選擇?英國《金融時報》刊發分析文章,以下為報道全文,部分內容有刪減。
證券交易發展歷程
香港證券交易發展歷史悠久,首家交易所成立可追溯到1891年。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先後成立。1986年,香港地區的四家交易所合併,香港聯合交易所開始運作。聯交所與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期交所)於2000年初合併成為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
新加坡的證券交易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互不承認雙方貨幣之後,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證券交易所 (SEMS) 面臨困境,1973年新加坡證券交易所 (SES) 成立。1999年,證券交易平台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平台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和結算公司合併成立新交所 (SGX)。新加坡成為僅次於東京和中國香港的亞洲第三大金融中心。
從股票市場來看,香港背靠中國內地,是中資企業海外上市的主要交易所,相較於主要面向東盟企業的新加坡,香港地區的股票市場上市企業數量和總市值規模較大,企業IPO數量和募資金額規模更大,市場交易較活躍。
根據WFE數據,2021年底,港交所上市公司2572家,市值超過5萬億美元,市值在APAC地區23家交易所中位居第4名,僅次於上交所、日交所和深交所。新交所上市公司673家,市值超6000億美元,市值在APAC地區位居第9名。港交所股票市場交易較活躍,2021年,港交所日均週轉額超160億美元,而新交所日均週轉額僅9.6億美元。
中國香港、新加坡股票及IPO市場對比
香港地區和新加坡股票市場的主要差異源自於服務的主體不同。香港背靠中國內地,是中資企業赴境外上市的重要上市地,截至2022年7月底,港交所上市的中資企業共1384家,佔比超過一半,市值佔比高達77.1%,成交金額佔比超過80%。新加坡服務的境外上市主體地區來源多樣,其中東盟企業和大中華區企業佔比較高。數據顯示,在新交所上市的海外公司市值佔比近40%,其中東南亞公司有81家,市值為769億美元,佔海外公司市值比例近30%。
中國香港、新加坡上市企業按地區市值佔比
債券市場
從債券市場來看,香港地區與新加坡債券市場規模相近,2021年,香港地區債券發行額約合4016億美元,新加坡債券發行額約合4285億美元。債券市場同樣反映了香港地區和新加坡服務對象的差異。根據新交所網站公示,截至2022年8月底,在新交所發行債券的發行人來自45個國家或地區,債券的計價貨幣超過20種,計價貨幣除了主流的本地貨幣、G3貨幣(美元、歐元、日元)以外,還包括東南亞國家的主權貨幣,例如印尼盾、菲律賓比索等。而在香港地區發行的債券除了港元和亞洲G3貨幣債券以外,則為離岸人民幣債券。
此外,香港地區和新加坡市場對於發行人的吸引力不同。香港地區是亞洲國際債券發行的主要安排地點,而新加坡則是主要上市地。換言之,更多的亞洲國際債券的發行人聘用香港地區的專業團隊在新加坡上市債券。
從債券發行的主要安排地點來看,根據ICMA的報告,香港背靠中國內地,隨着中國內地發行人的債券發行活動增長,香港地區過去十年逐步成為亞洲國際債券發行主要的安排地點,即更多亞洲債券發行人選擇在香港的銀行及交易、法律及營運等專業團隊進行委任管理交易。2021年,34%的亞洲國際債券發行主要安排地為中國香港,而美國、英國和新加坡的佔比分別為22%、17%和5%。
從債券上市地點來看,ICMA的報告顯示,2021年,在亞洲國際債券發行中,新加坡成為最熱門的上市地,35%的亞洲國際債券選擇在新加坡上市,而25%的亞洲國際債券在香港地區上市,説明了新加坡在監管、規則、上市申請、審批的效率及成本上或許對於債券發行人更具吸引力。
衍生品市場
關於衍生品市場,港交所和新交所場內交易的衍生品合約包括基於股指、個股、匯率、利率、商品的期權和期貨產品,但具體的合約標的有所不同。從金融類衍生品方面總體來看,新交所提供與日本、東南亞等市場掛鈎的多種產品,而港交所大部分合約是與香港本地或中國內地市場掛鈎的。以外匯產品為例,新交所提供多個以東南亞地區的貨幣與美元的貨幣對為標的的期貨,例如印尼盾對美元期貨、馬來西亞令吉對美元期貨、泰銖兑美元期貨;而港交所提供的貨幣對標的大多包含離岸人民幣。
從場內成交量來看,港交所金融類衍生產品的總體合約成交量(期貨+期權)略高於新交所。而且,港交所期貨和期權的成交量相對平均,而新交所則以期貨成交為主。兩個交易所差異較大的是在外匯期貨衍生品和股票指數及個股期權衍生品的交易量。新交所外匯期貨衍生品成交量是港交所的近7倍,主要因為新交所提供的外匯貨幣標的種類更多,包括東南亞多國貨幣與美元的貨幣對。而港交所的股票指數及個股標的期權成交量大於新交所,主要因為港交所股票市場規模更大、交易更活躍。由於主要服務對象的不同,港交所和新交所在股票、外匯市場表現出了各自的優勢,這也反映在了港新衍生品市場的產品和交易上。
港交所、新交所金融類衍生產品合約成交量 (合約張數)
在財富管理方面,香港與中國內地連接緊密,如圖4所示, 根據畢馬威報告,2021年香港私人財富管理行業資產管理規模達11萬億港元,其中41%來自於中國內地,投資組合中以上市股權投資為主,佔比49%,香港地區股票市場較大的規模和較活躍的交易為財富管理資金提供了多樣化的投資對象。
香港地區私人財富管理行業AUM分佈
根據德勤關於2021年國際財富管理中心的報告,新加坡和香港地區競爭力差距微小,自2013以來都分別穩居第二和第三。在衡量財富管理中心的競爭力時,商業環境、服務機構能力、穩定性、税收和監管都會被納入考量。2017年到2020年,按照國際市場容量(以資產所有者住所地以外的某地管理的資產衡量)來比較,香港地區的國際市場容量近萬億美元,略高於新加坡。
總結
從以上幾個市場比較來看,香港地區和新加坡並非只有競爭關係,而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各司其職,服務於中國內地和東南亞市場。香港地區的股票市場規模更大且更活躍,新加坡的REITs及外匯相關產品更豐富、交易更活躍。兩者各有所長,究其原因是主要服務於東南亞市場和中國內地市場的差異所致。
(作者介紹:孟茹靜系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教學副教授、金融學碩士課程總監、金融學碩士(金融科技)課程總監、亞洲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冼仲恩系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及經濟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