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我國酒類市場消費增長,消費者對酒類風格、口味要求更加多樣化,這也對酒類產品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劉員看來,中國酒類食品安全情況總體較好,行業從業者還需要更多向消費者普及、傳授酒業生產工藝一些正確的概念,還消費者一個明白,解決消費者“不知道”的問題。他説,酒業發展的基礎是品質,未來會繼續向優質品牌集中。
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劉員。 受訪者供圖
酒類食安問題不再突出
新京報:最近十年,你認為我國酒類產品的安全狀況有何變化?
劉員:近年來在酒類行業已經很少出現羣體性食品安全事故。過去發生的一些“毒酒”事件,主要在散裝酒領域,尤其是一些偏遠農村。一方面是消費水平較低,散裝酒有比較大的市場;另一方面一些經營散酒的商户可能用便宜的工業酒精代替食用酒精。
而最近十年,隨着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酒類行業生產技術進步,散裝酒在市場上逐步減少,基本被瓶裝酒取代。瓶裝酒在生產環節有嚴格的質量標準、衞生標準,甚至對酒中所含的微量成分都有嚴格規定。同時,國家對酒類生產、流通有嚴格的要求。比如酒類生產企業實行許可證制度,能取得生產許可的企業都是要經過審核,達到相應技術設備等方面的生產標準。因此在酒類方面,食品安全不再是一個特別突出的問題。
新京報:那麼酒類產品面臨的食品安全風險點還有哪些?
劉員:如果説酒行業現階段可能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話,會出現在另一種“升級版”的假酒情況中。過去那樣買散酒用名酒包裝假冒的行為,如今已經升級為使用相關品牌的系列產品。例如,有不法分子用茅台醬香系列酒加入飛天茅台瓶子中冒充飛天茅台。這類“假酒”在風格上跟名牌產品本身更加接近,更容易欺騙消費者,有可能成為酒類食品安全的一個漏洞。
新京報:假酒問題現階段有什麼比較可行的解決方案?
劉員:在流通領域,首先通過行業自律,抵制假冒偽劣商品在市場流通。其次需要依靠有關監督管理部門,對銷售假酒的情況進行嚴厲查處。
我們協會也連續幾年在行業內開展“放心酒示範工程”,希望通過給堅持誠信經營的企業授牌,在行業樹立典型標杆,淨化市場環境。另外,通過給誠信經營的企業掛牌,讓消費者知道在什麼地方能夠買到真酒,通過這種方式阻止假酒進入正規流通渠道。總的來説,要真正杜絕假酒,需要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打擊假酒。
還消費者一個明白
新京報:消費者的購酒思維尤其是對勾兑的態度是否產生了變化?
劉員:消費者提到勾兑酒,指的是酒精加香精香料形成的產品。實際上,所有的酒類產品都需要經過勾兑。市場流通的產品,在風格、口感、質量上是統一的,但傳統釀酒工藝中的很多因素並不是人可以控制的,每一次發酵過程產生的產品,不可能完全一樣。因此為了保持產品品質的一致性,必須要經過勾兑。
新京報:你認為如何扭轉消費者的認知?
劉員:作為行業協會,應該更多向消費者普及、傳授正確的概念,但短期內扭轉消費者多年形成的一些觀念,難度是很大的,瞭解酒類生產工藝的人要多向消費者做宣傳。很多時候消費者不知道、不瞭解,就會感到擔心,因此需要還消費者一個明白。
與此同時,行業標準也隨着社會發展和行業的進步,在不斷完善和調整。例如通過國家標準對配製酒解釋,指明瞭配製酒並不是劣質產品,只不過採用的工藝、所需的成本要比傳統工藝低很多。這類配製酒產品如果工藝控制嚴格,勾兑技術水平高,調配出來的依然可以説是很好的產品。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來選擇,明明白白消費。
酒業未來向優質品牌集中
新京報:醬香型白酒是否會取代濃香型白酒的市場份額?
劉員:這個很難預測。醬香酒的消費羣體在這些年迅速擴大,數量與市場佔比上應該還有比較大的上升空間。但醬香酒確實要從“瘋狂發展”迴歸到“理性發展”階段。2021年上半年是一個明顯的“瘋狂期”,現在醬香酒市場遇到的問題除了因疫情對整個酒類行業帶來的影響以外,是“發燒”所帶來的困境,而不是説市場出現萎縮造成的。
新京報:在中國酒類市場,白酒還會繼續佔據強勢地位嗎?
劉員:未來依然會佔據強勢地位。其實很多年前就有人説白酒可能會成為“夕陽”產業,現在也有類似觀點指出,年輕人不喝白酒了。但白酒在中國是一個“日不落”的產業,從中國消費者的飲酒習慣和社交方式帶來的消費習慣看,白酒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很長時間是不會改變的。
新京報:未來十年,你認為酒業發展的重心是什麼?
劉員:酒水行業將保持持續發展的態勢。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酒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的產品。酒業發展的基礎還是品質,另外是文化、品牌以及消費者的需求。
未來酒類行業會繼續向優質品牌集中,這些品牌體現了產品的品質、文化和品牌價值,消費者也會更多選擇能滿足多方面需求的產品。
2022年8月9日《食安•十年》新京報食品安全特刊。
新京報記者 薛晨
編輯 王子揚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