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小市值股數量破千成常態 被資本冷落大多並不冤枉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財經

  近日,一篇名為“你們30億市值都不到,我們接待不了”的文章一度在財經圈刷屏。實際上,有類似困擾的上市公司並不少——以2021年4月28日收盤時市值統計,A股總計有1016只股票市值低於30億元,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近四分之一,這些個股普遍面臨股價低迷、機構投資者鮮有問津等問題。

  這1016只股票究竟是如何陷入如此境地的?是一直這麼低的市值,還是被市場拋棄、高位回落而來?筆者統計了2015年底到2021年4月28日的數據,這1016只股票中有834只股票的市值曾經在30億元以上,最高的甚至達到了370多億元。無論是高於30億元還是低於30億元,都是資本市場對這些股票的定價,市值縮水顯然是二級市場“用腳投票”、優勝劣汰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低於30億元市值的個股數量迅速增長並非最近的事情。2016年末,市值低於30億元的個股只有14只,但到了2017年迅速增長至451只,並在2018年進一步增長至1194只,之後便維持在1000只上下。這表明,A股市場的大分化,實際在四年前就已開始。

  這些小市值股票是因為投資者眼光太差而蒙塵的“明珠”,還是實際價值就是這麼多?從財務指標來看,低估值個股確實有,但更普遍的是基本面的合理反映。在這1016只股票中,以有2016~2020年完整年報的421只股票為例,期間營業收入增幅超過同期全國GDP累計增速(36.6%)的只有197只,佔比不到一半;這197只主業增長還算“及格”的股票當中,又只有151只股票實現了淨利潤的增長;從市盈率角度看,這151只個股當中,市盈率低於A股整體水平(21倍)的就只剩下22只。也就是説,如果有個股估值被錯殺,也僅有大約5%的小市值個股被錯殺,佔比極低。

  雖然引發熱議的是“30億市值以下的股票”,但這值得所有不足百億元市值的上市公司去給予足夠重視,因為一旦跌破某個市值紅線,螺旋式負反饋就會啓動:市值不足-研究機構和投資者不再關注-股價低迷-更多資金流出-市值進一步縮水。2020年A股市值在後10%分位的公司年成交總額佔市場整體的2%,比2015年的3%下降1個百分點,一些個股日成交額甚至只有百萬元規模。

  流動性不足將成為小市值個股面臨的最大困境,並且“翻身”的難度會隨着時間推移越來越大,以2018年底1194只市值小於30億元的股票為例,目前市值升至30億元的僅99只,“翻身”比率不足10%;市值更高的股票境遇也未必會好多少,2018年底市值30億~100億元的1586只個股,最終市值破百億的也只有366只,佔比僅23%。

  隨着上市公司數量不斷增加、A股總市值增長以及註冊制的實施,投資者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績差股、殭屍股、殼股未來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對少部分被錯殺的上市公司來説,維護好投資者關係,做好業務、業績的公眾傳播將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而對投資者來説,在一個愈加成熟的資本市場,應當摒棄舊有的買“低價股”“小盤股”的經驗,將市值大小納入投資決策的參考標準,才能避免大概率的虧損甚至套牢風險。

(文章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