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部分地區先行禁塑 我們可以選擇哪些替代品?

由 公羊易綠 發佈於 財經

【生態聚焦】

為減少使用塑料製品,加強塑料污染治理,今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相較於2007年發佈的限塑政策,新“限塑令”從行政和技術兩方面採取措施,保證到2025年,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重點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為進一步落實新“限塑令”,7月中旬,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門又聯合發佈《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詳細界定禁、限管理的細化標準。

新“限塑令”發佈後,哪些一次性塑料製品不能使用了?禁用後可以用什麼來替代?為了減塑,我們應該怎樣做?針對上述公眾關心的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業界的專家和學者。

新“限塑令”對日常生活影響幾何

根據新“限塑令”,到2020年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今後,禁、限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的地區範圍和領域會逐步擴大,賓館、酒店將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凱指出。記者注意到,新“限塑令”規定,到2022年年底,全國範圍星級賓館、酒店等場所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可通過設置自助購買機、提供續充型洗潔劑等方式提供相關服務;到2025年年底,實施範圍擴大至所有賓館、酒店、民宿。

“塑料製品具有方便實用的特點,在一些特殊時期或特定場景下,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因此,限塑工作也不能不顧實際情況搞一刀切,需要對特殊情況進行適當豁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張德元強調。

在張德元看來,細化標準在一次性塑料棉籤的禁用上,就充分考慮到醫療應用領域的特殊需求,對醫療器械類塑料棉籤進行豁免;同時,考慮到當前疫情防控、防汛救災的特殊需要,細化標準規定,在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衞生和社會安全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期間,用於特定區域應急保障、物資配送、餐飲服務等的一次性塑料製品免於禁限使用,為特殊時期的特殊需要作出了靈活的政策安排。

禁用以後可以選擇哪些替代品

顯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是此次新“限塑令”禁、限的重點。

“實施生活垃圾分類以來,我國大多數塑料廢棄物都得到合理的回收與處置,但再密閉的垃圾回收系統也難免會有一部分塑料廢棄物泄漏到自然環境中。因此,率先禁、限使用這部分容易泄漏到自然環境中的塑料製品,可以減少泄漏到環境中塑料製品的增量。”趙凱解釋道。

對於2020年年底前要在部分地區和場所先行停用的一次性塑料製品,行業企業已經開始採取積極行動,形成一批切實可行的替代方案。

以一次性塑料購物袋為例,近年來,隨着公眾環保意識的提升,許多消費者已經養成自備購物袋的習慣。其實,塑料購物袋的替代方案還有很多。比如,很多商超為消費者提供了無紡布環保購物袋,設計製作精美的環保購物袋甚至成為購物時尚。

記者走訪發現,為減少一次性塑料吸管的使用,有餐飲企業通過改造冷飲杯蓋,用自帶飲嘴的杯蓋代替“吸管 杯蓋”組合,較好地替代了吸管的作用;可降解塑料吸管等替代產品也在積極生產和應用中,相關產品逐漸成熟,可以為替代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提供有力支撐。為了減少一次性塑料刀叉勺的消耗,不少具備條件的餐飲企業在堂食中採用可重複使用的餐具,一些快餐企業正在使用竹木勺替代一次性塑料勺,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統計測算顯示,在2020年底階段性目標涉及的相關地區零售、餐飲領域,上述塑料製品的年消費量約30萬噸,無紡布、紙、竹木等替代品的原料充足,可降解塑料的年供應量約有40萬噸。應該説,替代產品產能可以滿足消費需求。”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張麗君指出。

對於公眾關心的替代品價格成本問題,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工商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院長翁雲宣認為,替代產品目前尚處於產業發展前期階段,規模小而分散,且需要大量的研發、設備和試驗投入,所以相對成本較高。“隨着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進,相信從生產源到消費終端,全產業將對環境友好型材料達成共識,市場需求量和生產規模會越來越大,替代產品的生產成本會越來越低,相關製品的價格也將變得越來越便宜。”

減塑,我們應該怎樣做

在張德元看來,做好減塑工作,不僅需要政府積極行動起來,制定好相關政策規範和實施細則;也需要行業、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執行好國家有關規定,走綠色發展的道路;更需要廣大社會公眾多一些理解、支持和參與,做到能不用的不用、能少用的少用,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塑料污染治理全社會共治共享的格局,確保限塑政策取得好的效果”。

為落實新“限塑令”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行業、企業已經積極行動起來,主動參與減塑工作。例如,某知名連鎖快餐企業於今年6月宣佈,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近千家餐廳的堂食及外帶中停用一次性塑料吸管;在行業協會的牽頭組織下,涉及塑料製品前端生產、中端使用和末端處置的16家主要企業共同成立綠色再生塑料供應鏈聯合工作組,推動重要利益相關方攜手建設綠色塑料供應鏈;部分地區的連鎖商超也開始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袋,並主動開展商品包裝的設計優化,以便消費者直接提拎……

“我們已會同相關行業協會積極開展政策宣傳,向行業企業傳達到位,後續將組織零售、餐飲等企業,加大向消費者宣傳限塑政策的力度,推廣好的經驗和做法,共同形成減塑習慣。同時,組織餐飲業、零售業與替代產品生產廠家進行對接,篩選合格供應商,提出產品採購需求,推動企業建立綠色採購體系。此外,還將與相關行業協會共同發起倡議,讓商貿流通服務業更多企業履行主體責任,自覺開展減塑行動。”張麗君表示。

落實新“限塑令”,普通消費者的態度和行為至關重要。

“普通消費者應認識到,改變不合理的消費方式,減少塑料污染,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內容,也是每個消費者應盡的社會責任。”為此,張麗君建議,普通消費者可以在日常消費中使用可循環利用產品,儘量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做到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只有大家都積極參與,從身邊小事做起,逐漸養成綠色消費新習慣,才能推動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記者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