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比科技行業"卡脖子"更加糟糕的危機,是形容當前國內種子過度依賴進口可能引發的巨大問題。
據新華社旗下新聞週刊《瞭望》9月19日指出,近年來,包括行業前10強在內的70多家國際種業巨頭已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這使得一大批洋種子滲透到國內田間地頭——比如,美國先鋒公司20餘個玉米品種已全覆蓋我國糧食主產區東北、黃淮海地區,這一現象背後也凸顯了當前國內市場的種子隱憂。
每年進口32億元"洋種子"!進口種子價高几十倍文章指出,種子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源頭,近年來我國種業發展勢頭向好,但"很多種子大量依賴國外",尤其是玉米、馬鈴薯以及不少蔬菜品種。
舉個例子,黑龍江省不少地方都在使用進口玉米種子,尤其是美國先鋒公司選育的雜交玉米種子"先玉335"——目前已成為東北、華北玉米產區種植的主要品種,在部分地區更是堪稱第一大品種;有部分東北育種工作者還自嘲:"我們不用搞育種了,一個'先玉335'就夠了"。
除了玉米之外,西部麥區的一些地方也依賴進口麥種,另外諸如辣椒、胡蘿蔔、馬鈴薯、西蘭花等餐桌上常見的蔬菜,其種子對國外的依賴程度則更加嚴重。
值得一提的是,洋種子不僅在我國市場佔據了較高的份額,其價格也遠高於國內種子。黑龍江省科研人士曾指出,一些蔬菜品種的洋種子價格高出國產種子幾十倍,以至於"進口的按粒賣、國產的論斤賣";比如一種進口辣椒,一畝地僅種子成本就1500多元,算下來一粒進口種子就要2毛錢。
如果從整體數據來看——根據中國種子貿易協會的報告,2018年中國農作物種子進口量為7.27萬噸,進口額達4.75億美元(32億元人民幣),種子進出口赤字達2.56億美元(約17.36),中國是不折不扣的種子淨進口國。
國內種企研發投入15億元,僅為美企1/7!該如何擺脱進口依賴?"洋種子"在國內市場高歌猛進,而其價格比國內高出幾十倍的背後,其實也凸顯"洋種子"的定價權、供貨權都掌握在外資企業的手中;那麼,我們為何擺脱不了對進口種子的依賴?綜合農業部、寧夏農牧廳等多方數據及分析,中國種子市場初步預測價值超過600億元,而"洋種子"對我國農產品發展也有利好——可以帶來高產優質的蔬菜產品。
國內部分專家直言:國外很多企業種子資源的收集都是百年的積累,我們國內很多蔬菜種子的收集比較雜亂,最原始的種質材料積累我們不純正;尤其是前些年我們忽視了對種子研發的問題,因此在分子育種、遺傳育種、生物育種等方面的瓶頸與國外的差距可能長達20、30年。
此外,我國企業對於種子研發的投入也較為有限。相關調研數據顯示,我國前50強種業企業年研發投入為15億元人民幣,僅接近原美國跨國農業公司孟山都公司的1/7。
過度依賴進口種子藴含"卡脖子"風險——在種子隱憂逐漸浮現的背景下,我國種業有無破局之法?對此,業內人士指出,要確保我國種業安全,可以從以下4大方面入手:繼續強化相應扶持、對嚴重依賴進口的部分品種設立研發專項、加大力度保護我國的種質資源、改變育種機制與研發模式。不可否認,如何提高我國種業的安全性,仍將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
文 | 劉蘇林 題 | 曾藝 圖 | 盧文祥 審 | 李澤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