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水淡化產業概述
1、分類狀況
如今,商業化的海水淡化技術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熱法和膜法,熱法主要是低温多效蒸餾工藝(LT-MED)和多級閃蒸工藝(MSF),膜法主要是反滲透海水淡化工藝(SWRO)。熱法和膜法都是已經大規模工程應用的成熟技術。其他方法包括電滲析(ED)、膜蒸餾(MD)、正滲透(FO)等多處於實驗室或中試驗證階段,幾乎沒有商業化的工程應用。
反滲透法主要能源需求為電能、能耗較小。低温多敁蒸餾與多級閃蒸法均需要外部熱能供應,在國家限制煤炭利用,提倡加大事次能源利用的背景下,反滲透法長期看更符合國家戰略収展方向。
三種海水淡化技術對比
資料來源:《三種主流海水淡化工藝》,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2、工藝流程
反滲透法(RO)的基本原理是一個通過壓力驅動從而克服自然滲透這一現象的過程,當在濃溶液一側施加大於滲透壓的壓力時,溶劑將從濃溶液向稀溶液輸運,與自然滲透方向相反,因而該海水淡化方法被稱為反滲透法。反滲透法的優點是同等規模投資少、能耗低、造水比高,且系統彈性大,適用於從小到大多種規模的海水淡化工程,因而成為國內最廣泛應用的海水淡化技術,其缺點是產品水質相對較差、工程維護量大。
海水反滲透淡化工藝流程簡圖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海水淡化政策背景
除國家發改委對十四五期間海水利用有所計劃以外,各省市也在此方面發佈了相關的政策。山東省、天津市、江蘇省針對補貼方面,制定了激勵政策,推動當地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大連、天津、浙江、廣東、海南等沿海省市將海水淡化納入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海洋裝備、水資源管理、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等行動計劃、指導意見或實施方案中。
2020年各省市海水淡化相關政策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三、海水淡化產業現狀分析
1、產業規模
隨着國內人均消費水平提高,能源需求持續增長,我國海水淡化規模自2012年起持續增長,截止2020年已達165.11萬噸/日,同比2019年增長4.9%。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發布的《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到2025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90萬噸/日以上,目前國內海水淡化工程仍有135萬噸/日的發展空間。
2012-2020年中國海水規模工程規模及增長率
資料來源:自然資源部,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2、工程數量
就海水淡化工程數量情況而言,根據自然資源部數據顯示,2012-2018年我國海水淡化工程數量表現為穩步增長趨勢,2019年因千噸級以下工程數量小幅度下降後(千噸級以下工程數量從2018年的65個減少至2019年的36個)2020年回升至135個,目前我國海水淡化整體工程數量整體表現為逐步集中趨勢。
2012-2020年中國海水淡化工程數量及新增數量情況
資料來源:自然資源部,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3、產業結構
就海水淡化工程結構而言,隨着國內海水淡化技術持續發展,千噸級及以上和萬噸級及以上佔比持續提高,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我國海水淡化工程中千噸級及以上和萬噸級及以上佔比達66.67%,對比2015年的55.37%有所提升,其中萬噸級及以上達到40個,規模為145.24萬噸/日,千噸級及以上達50個,規模為18.89萬噸/日。
2015-2020年中國海水淡化工程數量結構變動情況
注:數量佔比結構
資料來源:自然資源部,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4、省市分佈
全國海水淡化工程主要分佈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沿海城市和海島。北方以大規模的工業用海水淡化工程為主,主要集中在天津、河北、山東等地的電力、鋼鐵等高耗水行業;南方以民用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居多,主要分佈在浙江、福建、海南等地,以千噸級工程為主。根據數據,2020年我國海水淡化工程規模中,浙江省規模最大,達41.38萬噸。
2020年中國沿海城市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分佈
資料來源:自然資源部,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5、技術結構
就技術結構佔比而言,反滲透技術主要以電力為主要能源,因我國能源結構影響,反滲透法佔比超六成。根據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國應用反滲透技術的工程118個1,
工程規模1078453噸/日;應用低温多效技術的工程15個,工程規模565530噸/日;多級閃蒸、電滲析和正滲透工程數量分別為1個、2個和1個。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新增工程皆為反滲透法,反滲透法佔比持續增長。
2020年中國海水淡化工程規模技術結構佔比
資料來源:自然資源部,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22-2027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發展監測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四、海水淡化競爭格局
1、主要企業代表
目前國內主要海水淡化產業相關企業較多,主要以RO膜製造企業(沃頓科技、碧水源等),化工製造企業(山東海化等)和技術設備提供商(中集集團等)為主。整體格局複雜,從RO膜格局來看,目前國內行業主要企業為國外先進企業,包括陶氏、海德能等,國內企業僅佔比10%-20%左右,其中沃頓科技約佔9%左右。毛利率方面,中國海水淡化工程行業代表性企業中,2015-2021年一季度,南方匯通的毛利率在38%左右浮動,在代表性企業中處於較高的水平;山東海化與中集集團則一直處於平均值以下,在15%左右的水平波動。
我國海水淡化工程企業代表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新建工程
就新建海水淡化工程情況而言,主要以山東、浙江和河北為主。其中新增工程規模最大的為山東煙台南山鋁業海水淡化工程,達3.3萬噸/日。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新增海水淡化工程全是反滲透法。
2020年中國新建海水淡化工程情況
資料來源:自然資源部,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五、海水淡化產業鏈簡析
1、上游端
海水淡化的能耗成本高是束縛海水淡化應用發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國萬噸級別反滲透法和低温多效法海水淡化制水成本中,能耗佔了超過一半的比例。反滲透法中,電耗約為3-4度/噸,佔了總成本的53%;低温多效法中,電耗+蒸汽成本佔了總成本的56%。高昂的能耗成本造成了過去海水淡化制水成本的居高不下,成為海水淡化應用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阻礙,隨着反滲透膜成本持續下降,反滲透法佔比上升。
中國海水淡化主要方法成本結構佔比情況
資料來源:《三種主流海水淡化工藝》,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2、下游端
就海水淡化下游主要用途分佈情況而言,目前我國海水淡化主要用於核電和電力、石化和化工、鋼鐵和有色等能源和製造業,消費需求整體較少。根據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海水淡化用於核電和電力佔比近4成,石化和化工佔比20.9%,鋼鐵和有色佔比15.44%,市政和飲用僅佔比13.77%。
2020年中國已建成海水淡化項目產水用途佔比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水利企業協會脱鹽分會,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六、海水淡化發展趨勢
我國海淡成本較高,競爭力暫落後。國內海水淡化的平均成本約為5-8元/噸,而以以色列為代表的國外先迚海淡工程成本約為3-4元/噸;另外,由於我國自來水價格不包含自來水制水的全部成本,其中自來水廠及輸水管網等由國家建設、企業運營,而海水淡化成本全部由企業承當,目前還沒有建立統一的水價體系和供水管理體系。因此我國自來水價格相對較低,目前我國居民用水平均價格僅為3元/噸左右。隨着工業與生活用水水價的逐漸上升,淡化後的海水從成本上將逐漸具備競爭力。從成本與需求角度考慮,海水淡化市場更可能由工業市場率先啓動。
華經情報網隸屬於華經產業研究院,專注大中華區產業經濟情報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傳統及新興行業研究、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市場調研、專題報告、定製報告等。涵蓋文化體育、物流旅遊、健康養老、生物醫藥、能源化工、裝備製造、汽車電子、農林牧漁等領域,還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費、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興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