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網“珍惜今天,珍惜現在,誰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日本小説家野坂昭所寫的這句話,用在最近A股業績季之中有種難言的貼切感。
據觀點新媒體不完全統計,僅過去一週(4月18日至4月24日),滬深兩地大約有39家上市公司發佈2021年度業績預告的修正公告;其中大約有75%上市公司將歸母淨利潤數據進行下修,而且相當一部分企業修整後的利潤由盈轉虧。
在房地產行業,同樣存在“業績洗澡”的情況。
最新下修業績的房企是福建企業泰禾集團,其於4月22日晚間公告,預計2021年淨虧損35-46億元,較上年虧損49.99億元有所縮小;扣非淨虧損36-48億元,上年同期為虧損44.56億元。
由於年報連續虧損,該公司可能被深交所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即“戴帽”。
根據此前1月29日披露的盈喜公告,泰禾集團曾預計去年淨利潤1.01-1.32億元,扣非淨利潤則為3.72-4.83億元。
除了泰禾,包括榮盛發展、大名城近期也大幅下修了2021年業績預期。
榮盛發展預計去年歸母淨利潤由盈轉虧45-60億元,相較之下1月底對外披露的是預計淨利潤1-1.5億元。
從正面盈利到大幅虧損,上述三家房企所作出的主要解釋也大同小異:結合目前房地產市場形勢和疫情持續的相關影響,補充計提了相關資產減值損失;消費者購房意願持續低落,銷售量下滑明顯。
泰禾還提及,公司依據最新債務重組進展重新評估了融資成本,財務費用列支金額高於業績預告;公司依據業績預告披露後的最新訴訟進展計提了相應的預計負債;公司預計的投資性房地產評估增值少於評估結果。
近幾年A股市場中,2019年是一個值得被記住的年份。那一年4月30日,康美藥業發佈了近300億元的“會計差錯”公告;同時在2018年年報發佈期中,一批上市公司進行業績下修,霎時間A股雷聲陣陣。
從2018年及2021年的年報口徑觀察,上市公司往往會歸咎於市場運行環境的變化,業績承壓與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緊密捆綁。隨之,這種邏輯被包裝成個體在大時代下的無力感,或者一種必然的“宿命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説,市場運行的本質特徵,恰恰是不確定性。他同時也説,未來有不確定性,但是不意味着不確定面前我們無所作為,企業和企業家就是為對付市場不確定性而生。
比如計提減值,實際上相當一部分房企已於2021年業績預告或審計版年報中對資產採取計提措施。
Wind數據顯示,截止到目前A股房企中有58家都計提了資產減值準備,計提額度最多的是新城(48.37億元)、萬科(35.14億元)及招商蛇口(33.91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達203%、77%及32%。
其中,以底線思維著稱的萬科,僅去年四季度便新增存貨減值31.2億元、其他資產減值4.1億元,主要是應對三四季度市場明顯下行所採取的措施。計提疊加結轉比例、投資收益下降等影響,萬科2021年淨利潤直接縮水45.7%,以至於管理層在業績會罕見道歉及檢討。
即便是出險房企諸如陽光城、華夏幸福、藍光發展等,同於1月份發佈業績預告,亦早已披露經營虧損、計提減值、資產處置等原因所導致鉅額淨虧損。
與泰禾同樣處於債務重組階段的華夏幸福,更將借款違約金及罰息增加導致財務費用激增考慮在內。
因此並不難理解,資本市場在得知“泰禾們”大幅下修業績時,所表現出對企業無所作為的不理解甚至不滿情緒。外界更關注的並非計提本身的合理性,而是年初不計提、如今大幅計提的及時性與合理性。
從二級市場看,1月28日的業績預告給泰禾帶來了不小的財富效應:1月27日盤中該公司一度觸及2.16元,接近今年最低價2.14元;此後公司股價六連陽,並在2月14日最高觸及3.59元。3月底,該公司盤中再達到52周最高價3.70元。
如今這種“業績洗澡”做法,已導致泰禾等迅速接獲了交易所下發的關注函。
監管層主要要求企業説明,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金額的具體測算過程、重要參數選取等是否與前次業績預告存在較大差異及其合理性;存貨跌價準備計提金額的合理合規性;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的主要評估過程及依據;以及受到行業市場形勢等對業績調整的影響時點等。
明確當事企業回覆關注函的時間之餘,監管層一如既往地提醒,當時企業及全體董監高嚴格遵守相關規定,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公平地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在市場運行中,企業、企業家應對市場不確定性是永恆的課題,高度專業化、信息化,提高生產經營質量,爭取用户並創造市場則往往是它們的立足點。在自我發展過程中不忘自我約束,如此才能在不確定性中基業長青。
通過業績調節方式難以使企業實際經營局面扭轉,更何況這種方式代價更高。或許對於業績爆雷,企業更應總結、提煉,把經營正確搞上去。
正如萬科祝九勝此前回應“業績洗澡”所説,他們寧願選擇用涼水澆一下頭,遏制衝動的身子,讓自己的體格更健康,頭腦更清醒。
成見 | 置身於龐雜喧鬧的外部世界,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是先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