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盯上中資行子公司,中外合作模式悄然生變 新一輪引戰開啓?
有人漏夜趕考場,有人辭官歸故里。
近十年來,外資行在內地展業不斷進行着進與退的權衡。不久前,新加坡星展銀行成為深圳農商銀行戰略投資者;同期,花旗銀行宣佈着手退出包括中國等在內13個全球市場的個人銀行業務。
自2018年放寬外資限制比例之後,外資銀行與中資行子公司的合作逐漸增多,但也有外資行在十年間逐步減持對中資行的持股。
進退之間,體現的是資本逐利的博弈與權衡。那麼,外資行面對中國的市場藍海,他們未來展業的空間又在哪裏?
合作模式的轉變
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打法正在發生變化。
2018年8月,銀保監會發文,決定取消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資一致的股權投資比例規則,持續推進外資投資便利化。之後,中外合作由原來與母體合作(如外資入股中資銀行主體),轉變為更多與子公司層面設立新合資公司(如外資控股合資理財子公司、銀行等),合資新公司落地步伐明顯加快。
今年2月22日,公告稱,旗下交銀理財收到監管批覆,同意施羅德投資管理集團、交銀理財合資在上海市籌建施羅德交銀理財有限公司。股權上,前者持股51%,後者持股49%。
2020年8月,貝萊德建信理財也獲批在上海籌建,美國貝萊德金融管理公司、建信理財和新加坡淡馬錫旗下富登管理有限公司三家持股比例分別是50.1%、40%、9.9%。
2019年12月20日,經銀保監會批准,由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和法國兩家資管業務合併組建的東方匯理,將與中行旗下中銀理財攜手在滬設立理財公司,東方匯理出資55%,中銀理財出資45%。
早前,於2019年3月公告稱,擬與荷蘭國際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ING Bank N.V.共同出資發起設立合資銀行。其中,ING Bank N.V.持股51%,持股49%。
“參股、合資新設兩種合作方式主要差別在於,外資參股一般不會改變中資行原有的經營管理模式,外資不一定掌握管理控制權。”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向記者解釋道,新設合資機構則可以重構合作關係,外資對新設立公司管理控制權明顯提升。同時,新設機構經營也不會受到母公司歷史遺留問題直接影響,減少中外資在管理、經營、理念上分歧,在經營、產品、服務創新方面享有更大自由度。
有市場分析人士向記者指出,開放和引入外資的最終目的是要提升國內金融服務業質量和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一方面,在合作中外資行能發揮優勢;另一方面,在競爭相對沒那麼激烈的領域,只有引入“活水”才能突圍、贏得發展先機。
對比來看,中資行與外資行發展的自我驅動力也不一樣,兩者定位也不同。周茂華也談到,這主要是基於各自優勢資源,中資銀行個人業務、對公業務等傳統業務對利潤貢獻主力,相對於開拓新業務的壓力和迫切性就沒那麼強。
為什麼是子公司?
“人民銀行的宏觀審慎參數出來後,母行空間有限,但是子公司層面還有很大的空間。”有銀行業內人士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坦言。
而隨着2018年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的完全放開,外資行也紛紛瞄準成本收入比更划算的銀行系子公司。加之近年擴大金融對外開放的政策東風下,對外資在資本層面注資入股也產生了鼓勵。
西澤研究院院長趙建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在當前全球利率走低的態勢下,相對來説,業的收益率表現較好,“無論是ROA和ROE還是在國際上都是有競爭力的,所以外資在資本端也正積極的參與”。
以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為例。從ROE水平來看,目前僅有信銀理財披露過其第一個完整財年的ROE水平,截至去年末,信銀理財淨資產收益率(ROE)為 22.46%。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從業內獲悉,實際上,某兩大股份行旗下的理財子公司ROE水平在去年也均超了20%的水平,甚至有一家達到30%,而大行普遍ROE在10%附近徘徊。
亦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在嚴監管和經濟週期的影響下,國內商業銀行母行ROE的發展趨勢是長期向下的。但是子公司和孫公司層面受到的約束較小,特別是持有非銀機構牌照的子公司,因而投資子公司比當年投資銀行母體更加賺錢。
華東區某大行資深從業人員告訴記者,體量龐大的銀行在作為商業公司在盈利的同時,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支持響應國家政策,不是單純以逐利為目的,“其實這也是相輔相成的,也是在樹立自身的形象,從長遠來看,這也是立行之本”。
子公司層面業務比較單一,枷鎖相對較少。“比如作為一個整體的大行來説,要承擔國家政策的導向和社會責任。”上述大行人士進一步舉例稱,實際上,許多機場以及大型的基本設施建設項目的利潤並不高,“但是要響應國家號召要把項目承接下來”。
“從外資行的角度來説,資本是逐利的,都是為了賺錢,他們不可能跟着國有大行支持中國的政策,那這塊的利潤就很薄了。”該人士向記者坦言,過長的投資時間成本外資方也耗不起,而選擇與這些相對獨立性較強的子公司合作賺快錢則是明智之舉。
趙建也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提及,“中國的銀行的ROE水平這幾年下滑的很厲害,原來平均下來基本都能在20%左右,但現在基本上就是10%。”而外資行層面整體ROE水平較中國低一些,且風險也不大,所以也就改變了策略,即直接通過控制資本端轉作財務投資者。
未來發揮空間在哪?
有待觀望的是,國內存款、貸款、個人理財等業務競爭已經比較充分,而外資銀行在品牌、網點等方面建設相對薄弱。在多數外資行業務競爭優勢不明顯的情況下,外資行未來發揮空間在哪?
目前,國內金融服務業發展總體滯後於實體經濟需求,除了企業、投資以及居民巨大的財富管理需求層面,國內投資者還有全球配置資產需求,而海外投資者投資國內人民幣資產需求。
在大中華區展業的外資行,其實也面臨兩方面的困境:一是中國的監管對其約束較嚴,很多自身傳統強勢業務沒辦法鋪開;二是外資行的風控模式非常嚴格,而在中國內地展業的分支機構權限相對弱勢,“像在中國現在銀行主要做的政府和房地產業務,實際上外資銀行總行層面是不能做的,而且國內的政府和國企恐怕也不願意跟他合作。”有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
因而,進駐中國展業的外資銀行重點聚焦在個人業務,也符合他們國際上能夠統一流行的作風。在此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便是符合總行風控要求的個人和一些外資企業的業務,“從盈利的角度來説,還是遇到的困境越來越多,導致從他們這個成本收入比以及毛利率層面,可能處於在一個全球的收縮。”趙建也提到。
近兩年來,許多外資行也正加碼財富管理業務。對於在歐美市場已經發展相對成熟的財富管理,外資行相對來説經驗較為豐富。國內經濟持續保持高增長,居民財富積累快,從近年來趨勢看,高淨值人羣規模在快速擴大,相應個性化、高質量的財富管理服務需求也在快速增長。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銀行發展會跟隨經濟發展,從重資產、重資本消耗的階段,向輕資產、輕資本消耗的發展階段進行轉型。未來一個時期,大資管、大零售、大投行業務將面臨着更好的發展機遇。其中,財富管理作為輕資產業務的典型代表,具有更大的或者十分巨大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峯向記者表示,從金融體系自身發展規律看,金融業將伴隨着經濟轉型而在經營上產生深刻的變化。比如,當資本和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財富管理業務和市場便應運而生,“資產管理市場的發展和活躍程度與金融業態的轉型密不可分。”其指出。
匯豐近期也宣佈,着手提速大灣區的中小企業服務。而作為世界性難題之一的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歐美市場對於這一領域的探索和發展相對成熟,會在這方面有積累一定經驗。
“外資行在跨境業務、高淨值人羣財富管理、資本運作和風控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周茂華對分析道,未來外資行較好平衡其優勢和市場競爭的領域可能會聚焦:跨境金融業務(境內外投融資業務,深度參與人民幣跨境結算、投融資業務和一帶一路業務等),國內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除了投融資,還有企業風險管理、信息服務,幫助企業拓展全球市場等);高淨值人羣財富管理;以及和中資行深度合作競逐個人業務市場等。
不過,外資行的人才隊伍建設不容忽視。外資行也面臨人才流失、留不住的問題,想要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取勝,還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招攬能適應本土業務的人才。
【來源:券商中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