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眼下養殖效益總體下滑、養殖場户出現虧損的苗頭,穩定生豬生產尤為要緊,須臾不能放鬆。應建立生豬生產逆週期調控機制。越是在可能虧損的時候,越要強化對生豬產能的保護與調節,確保基礎產能穩定,做到早研判、早介入、早應對,防止生產大起大落。
生豬生產持續恢復,生豬價格不斷下降。當前,很多居民感到豬肉便宜了。不過,由於盈利空間擠壓和養殖成本提高,一些外購仔豬育肥的養殖户已有明顯虧損。面對眼下養殖效益總體下滑、養殖場户出現虧損的苗頭,穩定生豬生產尤為要緊,須臾不能放鬆。
生豬產業恢復發展的成效,不僅在於提前半年完成產能恢復目標,還在於一些長期困擾行業的瓶頸得以解決。比如,生豬養殖用地、豬場環境影響評價等困擾行業多年的問題取得重大政策突破。生豬養殖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不需要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禁養區劃定不盲目擴大,也不是簡單搬遷關停。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對生豬產業的重視度得以提升,一些以往明目張膽提出打造“無豬市”“無豬縣”的行為得到收斂。
眼下,生豬養殖進入高成本階段。2020年以來,受效益帶動和政策驅動,養殖場户補欄生豬的積極性高漲,帶動仔豬價格大幅上漲。同時,由於玉米、豆粕價格上漲,飼料佔養殖成本的最大頭,生豬養殖成本總體上漲。此外,規模豬場固定投資大,存在新建豬舍、購買設備等剛性成本,非洲豬瘟疫情又增加了動物防疫、糞污處理等方面的成本。
面對這樣的形勢,養殖場户的分化明顯加劇。從不同養殖模式來看,自繁自育的養殖場户盈利情況較好,外購仔豬育肥的養殖場户已開始虧損。從不同養殖主體來看,散養户虧損風險相對較小,規模養殖場虧損風險更高。不同企業間的養殖模式、管理水平、防疫能力差異逐步體現出來,這意味着,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點和豬肉市場調控的關鍵點同時來臨。
生豬產業具有“一長一短”兩個特徵。“長”指生豬生產週期長,由飼養後備母豬到仔豬出生到肥豬出欄需18個月;“短”指凍肉儲備期短,按照有關要求最長也僅10個月。加之我國居民喜食鮮肉,少吃凍肉,使得豬肉穩產保供調控難度更大。從以往豬週期情況看,產能恢復雖然緩慢,但一旦豬肉供應完全恢復,價格便會大幅下跌。在這種環境下,一些養殖場户一旦資金緊張、實力不濟,就可能大量淘汰母豬,為新一輪豬肉漲價埋下伏筆。
所以,要建立生豬生產逆週期調控機制。越是在可能虧損的時候,越要強化對生豬產能的保護與調節,確保基礎產能穩定,做到早研判、早介入、早應對,防止生產大起大落。價格下跌時,優勝劣汰、一些場户出局是必然的,當務之急是確保優質產能留下來,保留基礎母畜資源。同時,在當前產能已恢復的情況下,適當引導養殖場户根據行情變化放緩補欄增養速度,這對避免後期產能過剩有利。對養殖場户來説,個體無法決定市場豬價,但在成本管控方面有很大空間可挖。
生豬價格變化是市場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不可能也沒必要完全消除。在深化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背景下,應堅持以市場自主調節為主,避免價格短期大幅上漲或下降。以往,我們應對價格過快上漲經驗豐富,但對價格過急下降的工具箱準備不足、重視不夠。這導致一些地方在實際操作中變成了“調高”不“調低”,對養殖場户的感受沒有給予足夠關注。其實,調高和調低不可偏廢,此時的波谷可能孕育着彼時的波峯。
在市場常態化運行中,政府部門要做的主要是公共服務和行業監管。一是健全動物疫情防控和畜牧獸醫服務體系,把非洲豬瘟暴露出來的短板補齊;二是完善信息採集、預警、發佈機制。日前,由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聯合發佈的生豬產品全產業鏈數據正式上線。這無疑是一件好事,打破了以往彼此數據空白或數據打架的情況,不過,發佈的信息還要更接地氣,要易於市場主體把握。
讓老百姓有肉吃、吃得起,讓養殖場户願意養、有錢掙,儘快建立起現代化的生豬供給體系,這是擺在生豬產業面前的課題。(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