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提升糧食流通效率 推動建設“無形良田”
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糧食流通一頭連接生產,一頭連接消費,事關糧食安全和人民福祉。4月15日起,新修訂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條例》的修訂出台,標誌着糧食流通現代化治理進入了法治治理新階段。《條例》修訂有哪些新看點?將對糧食安全保障產生哪些積極影響?人民網採訪相關專家為您解讀。
《條例》修訂看點多
“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首次進入我國法規
此次修訂中,“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首次進入我國法規。“通過共同負責的方式,做到‘有統有分,統分結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發展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鍾鈺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統’是思想統一、目標統領、任務統籌;‘分’是分工協作、責任分解、獎懲分明。”
“咱們老説法是‘米袋子’省長負責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新修訂的《條例》要求‘米袋子’不僅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這就進一步強調了政治責任。這也是鞏固擴大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壓實主體責任的現實需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指出。
另外,此次《條例》的重要調整之一是取消了糧食收購資格許可制度。在鍾鈺看來,取消糧食收購資格許可制度有利於活躍糧食市場,“這種‘取消’不是簡單地‘一放了之’,而是對糧食收購活動的事中事後監管作出了系統性的制度安排。”鍾鈺説
在增加糧食市場活力的同時也要加強監管。近年來,糧食市場主體更加多元,糧食購銷活動明顯活躍,因此需要加快實現從事先管主體、管門檻、管准入的方式,轉向管行為、管規則、管公平競爭、管處罰違法違規的事中事後監管方式。“要加強對糧食數量、質量的監管以及市場秩序的維護。在取消收購資格許可的同時,明確了五個方面的制度安排,確保收購活動有序正常進行。”鍾鈺表示。
節約也是“增產”
減少糧食損耗推動建設“無形良田”
增加糧食產量,除了提高技術之外,減少糧食產後損失同樣重要。從開鐮收割算起,一粒糧食要經過田間、倉庫、車間、餐桌等多個程序,忽視任何一個環節的節約工作,都可能造成浪費。
目前,我國糧食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問題仍較突出。新修訂的《條例》將防止和減少糧食損失浪費作為糧食經營活動的原則要求。
對此,黨國英指出,“假設糧食在運輸過程中可以減少15%的損耗,意味着每噸糧食就可以額外增加150千克。當數以億計的糧食堆積在一起,通過減少耗損就可以省出數量可觀的糧食,也可以節約播種這些糧食需要的各種資源。這就是建設‘無形良田’的意義,也是‘藏糧於地’的題中之義。”
在鍾鈺看來,“節約”有兩層含義:第一是加強全社會的節約意識,“隨着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對糧食消費的需求更加旺盛,糧食依然處於緊平衡的狀態。所以節約糧食、減少浪費都應當提上日程。”鍾鈺解釋,“要推動全社會形成節約糧食、愛惜糧食的氛圍,從長遠來看,節約就是另一種方式的‘增產’。”
“第二,通過提高技術來增加糧食總量,比如新修訂的《條例》裏就提到‘國家鼓勵和支持開發、推廣應用先進的糧食儲存、運輸、加工和信息化技術’。”鍾鈺説。
推動新版《條例》落實
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加強糧食流通管理,確保糧食收購、儲存、銷售、加工各個環節平穩有序運行,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着重要意義。
“新修訂的《條例》增強完善我國糧食市場調控能力。在充分了解糧食流通銷售的情況、糧食的流向等基礎上,人們能夠有針對性調控糧食市場,從而減少因為糧食流通環節不暢導致價格快速上漲的情況。”鍾鈺指出。
在鍾鈺看來,新修訂的《條例》將有效規範糧食經營活動與秩序,“《條例》基本覆蓋了糧食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這樣更有利於規範市場經濟,有利於保障市場運行秩序。”
“可以説,新修訂的《條例》從制度規範、節約理念、政策支持等多方面保障糧食安全:一是‘黨政同責’對糧食安全提供製度保障;二是加強全社會的節約意識;三是政策強調了建立健全糧食風險基金制度,而糧食風險基金主要用於支持糧食儲備、穩定糧食市場等。” 鍾鈺指出。
黨國英表示,新修訂的《條例》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意義:第一,有利於農業經濟發展,可以提升糧食有效供給,實現節約;第二,有利於提高糧食儲備領域的財政效率;第三,有利於降低該領域的腐敗程度;第四,保障糧食安全最終將有利於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