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交投"乘風破浪" 中國經濟韌性與投資信心雙升

張歆

7月6日正值小暑,A股市場交投開啓連續多日的“高温模式”。在此之前,多個經濟數據率先回暖;投資者信心也逐步回升。

一攬子數據和動向,顯示出A股市場交投“乘風破浪”:連續5個交易日成交額破萬億元,其中7月6日以來連續3個交易日破1.5萬億元;滬指連漲7個交易日,成功站上3400點關口;此外,部分券商系統“宕機”、投資者跑步入場等信息也紛至沓來。雖然,幸福來得太快甚至有些超預期,但更多的是展現了宏觀政策、監管政策高質量落實之後的一種必然。

筆者認為,A股市場湧動的投資熱情,是“最大政策效應”加持的實體經濟在A股市場的投射;是資本市場因踐行人民性監管、全力保障投資者利益,形成的正面效應。

首先,高規格政策戰“疫”與復工復產有序推進,“韌性”中國經濟在承壓後迅速“回彈”。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央應對疫情的研究部署可以形容為“高規格、大力度”,包括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有針對性的減税降費措施,穩健且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推進就業優先政策,有序推動各類企業復工復產;積極擴大內需、穩定外貿,加快推動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加快釋放新興消費潛力。

在強力政策加持下,中國經濟的抗侵襲能力顯著增強,活力快速恢復: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由4月份同比下降4.3%轉為增加6%,且專家預測二季度GDP增幅大概率轉正;6月份當月出口數據同比增速以人民幣計價同樣有望“負轉正”;PMI指數連續4個月處於50%以上……

持續積累的經濟指標邊際改善,投射於A股市場,是市場走強的最重要基本面支撐。

第二,在應對疫情過程中,中國經濟於變局中開新局,產業結構優化加速,資本市場是最重要的貢獻者和受益者。

疫情對於部分外貿企業、服務性行業、中小微企業造成了較為明顯的衝擊。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正在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統計局7月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三新”(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經濟增加值為161927億元,相當於GDP的比重已經達到16.3%,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按現價計算的增速為9.3%,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1.5個百分點。同時,我國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着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從資本對“風口”的反應來看,新基建、半導體、生物醫藥等高科技、高附加值行業,智慧農業、鄉村振興等傳統產業轉型,均已率先吸引了資金的大規模流入。

第三,資本市場改革發展踐行人民性監管,將投資者保護放在最重要位置,這是A股交投活躍的最直接原因。

今年4月份以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多次強調,“發揮好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提升市場活躍度”。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2020年“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上表示,“我們將始終踐行監管的人民性,強化‘大投保’的理念,把保護投資者權益貫穿於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之中”。

事實上,資本市場無論是推進註冊制改革、上市公司提質、基礎制度改革、還是切實守住風險底線,始終強調“大投保理念”,投資者也切實感受到資本市場的“新機”與“新局”,增強了財富獲得感與可預期性,因此才能在恰當的契機下踴躍展開投資,並在客觀上回饋了資本市場。

當然,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與投資者保護良性互動,並不意味着投資風險與專業門檻的降低。“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是A股市場在每一位投資者入市之初就發出的真切提醒。筆者認為,摒棄投機觀念,跟隨經濟脈動、尋找改革脈絡、遵循價值投資,才是投資者實現財富獲得感的最佳“脈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5 字。

轉載請註明: A股交投"乘風破浪" 中國經濟韌性與投資信心雙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