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爆款基金的問題一次又一次在市場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一方認為,爆款基金是居民大類資產配置遷徙的標誌,在無風險利率下行和房市調控的大背景下,中長線資金對權益市場的風險偏好正在不斷提升。炒股不如買基金,公募基金的賺錢效應正愈發得到投資者的認可;
但另一方認為,爆款基金是基金公司和銷售機構規模導向的產物,一味追求規模不僅容易滋生誇大宣傳、過度營銷的問題,而且會放大基金運作過程中的風險,長此以往會傷害投資者對公募基金的信任。
隨着近日多隻百億、千億級爆款基金的誕生,監管層出手降温過熱的基金髮行市場,多隻新發基金紛紛臨時發佈公告,調整募集期和募集上限。
爆款年年有,今年尤其多
近兩年,公募基金的賺錢效應愈發得到了投資者的認可,特別是在近期火爆行情的帶動下,各路資金紛紛通過公募基金入市,基金髮行市場十分火爆。
7月8日,王宗合掌舵的鵬華匠心精選混合基金髮行,該基金當天募集規模超1371億元,刷新了此前睿遠均衡價值1223億元的募集記錄,堪稱現象級爆款。
此外,7月1日發行的財通科技創新、7月6日發行的匯添富中盤價值精選、7月7日發行的財通資管科技創新、7月9日發行的鴻德瑞興三年等基金也紛紛“一日售罄”。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7月10日,僅7月內就有6只基金一日售罄併發生比例配售;再拉長時間來看,2020年內已經新成立了約691只偏股型基金,其中南方成長先鋒以321.15億元的發行規模位居今年新發基金髮行首位,此外還有10餘隻基金首募規模超過100億元,30餘隻基金首募規模超50億元。
有業內人士戲稱:“現在的市場,沒有一天賣百億,都不好意思説自己是爆款基金。”
而爆款基金的層出不窮,也讓各大基金公司分外眼紅,爭相將手裏的“存貨”提上發行日程,希望趁着火熱的市場行情賣出一個不錯的成績。據wind數據統計,下週將有11只偏股型基金進入發行期,其中南方、華安、匯添富、國泰、平安等公司均有新產品在列。
設置募集規模上限能一勞永逸嗎?
“一隻爆款基金能讓大家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有銷售渠道人士向藍鯨財經表示。
爆款基金看起來確實風光無限,但風光僅對於可以“名利雙收”的基金公司和銷售渠道;對於投資者來説,過大的基金規模不僅會增加後續運作過程中的操作難度,影響基金經理的業績,而且會放大運作風險。
爆款基金的風潮也引起了監管層的警惕。
藍鯨財經從業內瞭解到,近日,部分基金收到了監管部門的窗口指導,要求對即將新發的基金上報預計發行目標等信息,並要求適當控制營銷力度和方向,向投資者充分揭示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徵,引導理性投資。
近日,多隻新發基金紛紛臨時發佈公告,調整募集期和募集上限。
例如,鵬華匠心精選混合就在募集當天臨時增設了300億的募集上限;7月9日,華安基金公告稱,華安聚優精選的募集期從原定的7月13日~24日調整為7月13日一天,首募規模上限為300億元;類似的,7月10日,國泰致遠優勢的募集期也從原定的7月13日~31日調整為7月13日一天,首募上限同樣是300億元。
“監管沒有一刀切設置統一的募集上限,我們公司內部會根據基金經理的能力圈,商定合適的規模上限。” 對於各大基金公司紛紛將300億設為首募規模上限,有基金公司工作人員向藍鯨財經表示。
但設置募集上限就可以一勞永逸嗎?從過往的基金募集情況來看,這恐怕會事與願違。
一方面,對於銷售渠道來説,募集上限、比例配售反而是很好的營銷點。通過宣傳募集上限,銷售人員可以鼓勵投資者增加認購金額,以獲配更多的基金份額,這反而會加劇天量認購規模的誕生,爆款基金也將從業績導向扭曲為規模導向的產物。
另一方面,在基金銷售主要依賴銀行、券商等代銷機構的情況下,市場上一直有“贖舊買新”的風氣。銷售渠道為了獲得銷售佣金,往往鼓勵投資者將老基金贖回去追捧新基金,這導致了眾多爆款基金在建倉完打開申購後,會迅速遭遇鉅額資金贖回,特別是在業績不及預期的時候,這也為基金運作埋下了風險。
在7月9日召開的中國基金業高峯論壇中,原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曾在演講中表示,當前基金銷售大部分依賴銀行和第三方銷售,銷售渠道向管理人收取基金產品銷售的佣金,這個確實削弱了基金銷售當中投資者利益的保護,特別是現在投資者的適當性管理還沒有完全得到落實。所以,應當借鑑境外的經驗,改革費率體系,從產品返傭的模式轉向管理費模式,也就是説不再從產品發行人那裏獲得佣金,而是依照不同的規模,向投資者收取固定的費用,免得投資者頻繁的申贖,加重他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