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華財經|報告顯示中度及重度失能老人面臨較大服務和保障缺口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財經

  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記者王虎雲)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近日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聯合發佈的《2018-2019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顯示,中度及重度失能老人面臨較大的服務缺口和保障缺口,保險保障尤其是商業保險的作用亟待提高。

  作為2020年“7·8全國保險公眾宣傳日”系列發佈成果之一,報告以23個已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城市為調查框架,居住於當地主城區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和30-59歲成年人兩個人羣為調查對象,系統分析了老年人生活活動能力、失能老人“護理服務羣像”、成年人對失能風險的認知偏差及護理規劃意願等問題。

  報告顯示,調查地區有4.8%老年人處於日常活動能力(即ADL)重度失能、7%處於中度失能狀態,總失能率為11.8%。基本自理能力的衰弱也伴隨着獨立生活能力(即IADL)的退化。依賴程度最嚴重——ADL和IADL均重度依賴的老年人佔比達25.4%,即有四分之一的老人需得到全方位照料。

  報告發現,中度及重度失能老人均面臨較大的服務缺口和保障缺口。服務供給不足集中在協助服藥、壓瘡護理、心理諮詢等醫療護理服務方面,日常生活服務相對過剩。在費用支出方面,個人籌資水平較高,老人的支付意願也遠低於實際支付水平,保險保障尤其是商業保險的作用亟待提高。

  此外,報告發現66%受訪成年人對自身失能風險持過於樂觀態度,低估了未來的護理需要。超過一半的成年人認為,必須在年輕時就進行護理規劃,但更多人認為規劃的執行十分困難。護理規劃重要性和可行性之間的這一矛盾,反映在商業人身保險配置組合上:與失能風險直接相關的長期護理保險,在各類商業人身險中的購買率最低。

  報告建議,加強以“重預防、多層次、強保障”為特點的養老體系建設頂層設計;有針對性地加強護理服務產業建設;宣傳改變認知、政策鼓勵行動,提升成年人養老及護理規劃能力。

  保險業協會會長邢煒指出,保險業要建立跨行業、跨領域的長期護理保險工作機制,做好經驗數據、服務能力、產品供給、標準體系等方面的基礎建設,找準保險等金融產品的定位,更好地服務於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表示,目前全國已有幾十個城市啓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我國面臨未富先老的巨大挑戰,高質量的長期照護體系需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如何更好地發揮社會力量和商業保險在長期照護體系中的作用,需要集思廣益、共同探討。